入超市成為我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前沿陣地
發布時間:2003-04-2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出席“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農林廳廳長劉立仁認為,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依托超市這樣一個抓手,把農產品的安全和質量提升到一個新水平,是農業的全新理念。
劉立仁代表說,超市與傳統農產品集貿市場的一個根本區別就在于:有產地、質量標準、產品標準、包裝標準。超市對提高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提升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結構調整,有著獨特的作用。
劉立仁代表說:“加入世貿組織對農業本身來說,最大的挑戰是農產品質量,中國農業作為弱質產業,弱就弱在質量上。隨著人們對安全優質食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價格差距也越拉越大,質量不過關,不僅打不出去,國內市場也守不住,農業效益更上不去。”
他認為,解決農產品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疼醫腳,而必須“反彈”琵琶,以產后促產前、產中。就產后的銷售而言,農產品零售市場主要有三類,即露天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在農產品質量建設中,前兩類市場為不設防或很難設防的市場。而進入超市后,有利于推進農產品質量全程監控。連鎖經營推行統一采購、統一配送,有利于形成農產品規模化生產、收購、加工與配送的能力,有利于經營企業配備必須的質量檢驗手段,這是任何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的農產品經營者所無法比擬的。
江蘇雨潤食品集團董事局主席祝義才代表,對超市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有著切身的感受。他說:“歐洲居民肉食品消費的82%是從超市購買的,超市經營者與農產品商販對質量的認知和責任是完全不同的。外國商家的檢測極其嚴格,光肉類就有100多項檢測標準,連一根細小的毛發也不放過。我國農產品如果連超市都進入不了,就不可能打出國門,參加國際競爭。入超市,成為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前沿陣地。”
江蘇金湖縣寶應湖農場生產的寶金玉牌優質大米,過去在農貿市場設點擺攤銷售,銷量始終做不大,進了蘇果超市后,品牌知名度和企業知名度大大增強,銷量大增。談起這些實例,劉立仁代表說,生態農業基地與超市聯盟,還可以優勢互補,實現“雙贏”。目前江蘇省已建和在建的省級以上生態基地縣有6個。與超市的“結盟”,大大改善了當地農業生態資源。與此同時,進入超市的農產品價格比農貿集市要高10%左右。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