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農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發布時間:2003-07-0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沈陽大學師范學院社科系 姜乃力
都市農業是與城市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緊密相聯系的一種農業現象。它的產生和形成經歷子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的發展達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人們對歷史反思和選擇的結果。從世界上看,日本是出現都市農業最早的國家之一。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農會報》較早提出了“都市農業”這一概念。1977年,美國農業經濟學家艾倫尼斯發表了《日本農業模式》一文,正式提出“城市農業”(UrbanAgriculture)。由于日本把城市稱為都市,所以我國沿用了日本的都市農業這一稱謂。我國研究都市農業的歷史不長,實踐始于90年代初,其中上孩深圳、北京等地開展較早。都市農業的興起是城郊農業和城市經濟發展一系列內外部條件成熟的結果,因而具有歷史必然性。
一、都市農業的基本特征
都市農業,一般是指在城市化地區及其周邊地區,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現代化設備進行生產,并緊密服務于城市的高層次、多形態的綠色產業。它是以現代科技為基礎,以農業產業化為依托,以規模經營為條件,集生產、服務、消費于一體的經濟和生態等多種功能并存的現代農業。
1.都市農業服從城市的需要并為此服務。都市農業是處于經營有利位置的前沿農業。這是因為都市農業接近市場,可最經濟地利用交通、信息、能源等資源,經營都市農業不僅可以節省農產品上市經費,而且能比其他產地更快、更直接地獲取市場銷售信息以調整生產結構。此外,都市農業可以滿足飯店、賓館等一些特殊高檔的需求,享受都市完備的基礎設施帶來的益處。更重要的是,都市農業貼近城市消費者,可以隨時了解市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需求,領導生產新潮流。這種由城市需要決定農業的發展,體現了大都市對農業的依賴性,并進而實現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一體化關系。
2.都市型農業是城鄉邊界模糊地區的農業。都市型農業既可布局于大都市城區里的農業工廠,或在大都市建設間隙(如城市庭院、屋頂陽臺、立體圍墻、屋檐下)內點綴市容的袖珍農業,又可以布局在近、遠郊之間高科技農業。都市農業是依附于都市經濟的農業,是存在于城市內部或緊鄰都市的農業。都市農業最容易受到城市開發、用水污染、光照不足等自然環境惡化的影響,因此說,都市農業又是最易遭破壞的前沿農業,是需要加以保護的農業。
3.都市農業是與工業融合過程中形成的發達農業形態。都市農業可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城市工業裝備的強大科技、經濟輻射力和社會文化對農業滲透的同時,促進了工業與農業之間的融合。這種融合最終使農業擺脫自然環境的影響,并使農業生產方式實現工廠化,從而使農業與工業的本質區別最終模糊起來,達到高度發達的農業發展形態。
二、都市農業的功能
都市農業是多功能性的大農業。在歐美、日本的許多城市中,都市農業不僅生產食物,而且成為美化環境、綠化市容以及觀光、休閑、學習的重要產業。
1.都市農業不僅有經濟功能,而且具有生態、文化、社會諸多功能。都市農業不再只局限于向城市提供單一的食品性產品,而是轉到提供集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復合性產品上來。一是充當都市的綠化隔離帶,防止市區無限制地擴張。二是作為“都市之肺”防止城市環境污染,營造綠色景觀保持清新寧靜的生活環境,為城市提供新鮮、衛生、無污染的農產品,滿足城市居民的消費需要,并增加農業勞動就業機會及收入。三是為市民與農村交流、接觸農業提供場所和機會。
2.都市農業是高度集約化的農業。都市農業是資本、設施、科技高度密集,并在生產經營方式上高度企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的農業。一是運用科技增加農業產出。例如運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工程,改變動植物的發育特性和果實品質。運用化學技術改良土壤結構,運用新材料技術和機械自動化技術保證動植物生長全過程的有序化、規模化,運用計算機管理。二是提高資本利用的密集程度。由于進行生物工廠化的生產,生產的集中程度高,生產的控制過程強,可以大量地節省土地,一年四季進行生產,因而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三是大量采用現代化管理手段。日本東京、大阪的農業基本實現栽培園藝化、基地設施現代化、操作機械化。而且出現機器人下農田,電腦進入農家的新趨勢。
三、都市農業發展的必然性
1.都市農業符合現代化城市發展的趨勢。現代城市的功能和空間組織結構具有多樣性、綜合性的特征,普遍存在著居住、交通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等問題。現代城市生態環境惡化是都市農業興起的重要原因,城市人口密度大,生活空間小,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負面影響。特別是城市工業和城市生活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廢物造成的城市環境污染,加劇了城市環境的惡化。對優美環境的渴望,促使人們把目光轉向城郊,轉向距離城市較遠的農村地區,這便形成了對城郊和農村觀光旅游業的需求。由于城市結構的特點,一些污染是無法克服的,城郊則不同,通過對污染的治理,環境質量可以明顯優于城市。發達國家的政府在治理環境中都普遍注重城郊環境的改善,為城郊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條件,在都市農業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由此可見,都市農業是從都市與自然協調和人與農業協調的兩個方面提出的,是對農業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它反映了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以后人類對新時代農業的一種探索,表明了城鄉關系有原來的互相排斥、對立轉變為互補融合。都市農業對于建立優美的城市已經成為一種內在的需要,可使傳統的“城市中有花園”改為“城市建在花園中”。
2.經濟發展是推動都市農業發展的基本動力。衣食住行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需求,但這些需求的物質內容、偏好次序和偏好強度,隨著經濟發展和國民收入的提高而變化。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們越要求質量高、有利于健康的消費品,越傾向于在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方面增加支出。目前,人們的消費需求不斷提高,高檔的果蔬產品、肉奶產品、珍稀產品逐漸暢銷,都市農業正是適應這種需求變化而興起的。農業的生產、生態和生活等功能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它們的認識有個過程,處理它們之間關系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在解決溫飽之前,人們往往只是注意農業的生產功能,忽視農業在保持和改善生態平衡、凈化空氣、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方面的作用,也忽視了農業在改善社區生活環境、調節身心健康、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等方面的功能。當基本生存需要滿足以后,才可能利用一部分農業土地和設施,有意識地開發農業的其他功能。
3.都市農業是農業結構戰略調整的客觀要求。發展都市農業并推進產業化,面向市場推出特色產品或精品,是調整農業結構的重要內容。都市農業及其產業化的推進,要以城市工業、信息服務業等為依托,以城市技術和人才為支撐,表現為工農互動、城鄉互動的發展過程。都市農業會促進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極大地縮短了農村與城市的距離,使農業具有與工業相同的交通信息電力等基礎設施,具備最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條件。因為城市強大的工業技術物資裝備和科學技術十分容易向農業滲透,城郊所聚集的一定質量和數量的人力資本,是都市農業興起的重要條件,而農民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是都市農業發展的根本條件。都市農業所具有的高科技、高投入和科學化管理的性質,對人力資本有更高的要求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下,農業生產領域高水平的人力資源首先在城郊興起。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趨于均衡,一般農村的人力資本水平提高以后,都市農業必然由城郊向農村擴張。都市農業能便利地利用城市工商業資本和科技成果,通過集約化和工廠化的生產方式,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的空間利用能力,縮小和工業生產的差距,同是也帶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