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農戶的角度想問題
發(fā)布時間:2003-07-1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時下關心農村經濟的人多起來,這是一個好勢頭。但其中一些觀點似是而非、無關痛癢甚至是非顛倒,按照他們的“藥方”多是混淆是聽、無功而返。
“只看缺點、急于求成”。報端常見一種論調,一味指責農民“一哄而上”。可惜他們常常是事后跳出來,這些“馬后炮”們把農民視為市場經濟中最落伍的群體:獼猴桃大有錢賺,農民一哄而上,緊接著下一輪獼猴桃爛市了。悲慘的局面誰也不愿看到,但其中真正的原因以及值得肯定的方面卻常被視而不見:
有錢可賺就投資上馬,是市場經濟下的理性選擇。只要不是強行的行政命令,農民主動以追逐利潤為動機,相比過去,首先應當肯定這是進步;爛市是競爭的結果,而競爭的最大成果是整個行業(yè)的質量在提升,君不見幾年前的“名特優(yōu)”現(xiàn)在已成為“大路菜”,這就是行業(yè)提升的例證;競爭中有賣不掉的,就有特好賣的,市場發(fā)出的調整信號,遠比縣長、鎮(zhèn)長準確和有效,正是那種“爛在地里也沒人要”的切膚之痛,才會真正提高農民的市場意識、競爭能力,這種學習與任何說教無關,既不可替代又不可逾越。
“正確的廢話”。經常聽到有人說:“什么掙錢就種什么”,“農民種養(yǎng)要反其道而行之”。對農戶這樣很小的經營單元來講,“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形不成一定的規(guī)模,對市場是毫無影響的。在市場運作中,跨地區(qū)的流通、良種的應用、品牌的樹立以及討價還價的地位,無不需要一個規(guī)模的底數。農戶作為農業(yè)經濟中最分散微小的經營單元,對農業(yè)的宏觀局面、農產品的整體供求形勢是很難把握的,在決策中所謂理想中的“信息對稱”對農民來說實際是可望不可及。
“站著說話不腰疼”。某縣為推廣新品種,別出心裁地讓縣鄉(xiāng)干部和農民共同種植,建立所謂“風險共擔”的機制。這種好的動機卻未必有好的結局。表面上看的“風險共擔”是很難實現(xiàn)的:假使新品種失敗了,干部還有工資收入,而農民卻是把全家老小的生計押上了,500元的損失對干部僅是一個月的工資,卻是農民一年純收入的1/4。這樣的風險誰更玩不起?況且這種帶有行政色彩的措施,并未解決干部的激勵問題,怎能奢望有好的效果?
“飽漢不知餓漢饑”。有些專家常常不明白一個現(xiàn)象:為什么賠錢農民還要養(yǎng)豬。這個看似違反經濟學常識的原因是:對一般農戶來說,糧、菜等生活品基本自給自足,而現(xiàn)金————是最稀缺的。只要有現(xiàn)金能送孩子上學、給老人買藥以及非用錢買不可的化肥、農藥,甚至各種收費,他們就會有動機養(yǎng)豬換現(xiàn)金,豬價高一點低一點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它能換現(xiàn)錢。何況不養(yǎng)豬,閑暇的時間、房前屋后的空地以及廉價的豬草也是白白浪費,這些不用計入成本的投入對農戶就是一種可供選擇的優(yōu)勢。還有在收入途徑有限、收入水平下降的背景下,哪個農民還敢輕易放棄已剩不多的增收門路。
還有農民進城層層設檻。“農民吸的新鮮空氣、吃的綠色天然食品,干嗎不好好種地,天天亂跑什么?”如果農民負擔能夠真正降下來,農產品賣個好價錢,誰愿意扔下老人孩子背井離鄉(xiāng)?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已成為上下共識,不能因為它牽扯一些城里人的利益,就置“大戰(zhàn)略”不顧,出臺種種“土政策”,限制農民進城。
分散的農戶在社會市場經濟大潮中,真正涉及的有“信息不對稱”,提高“規(guī)模效應”、“降低交易成本”以及“消除勞動力轉移的人為壁壘”、“縮小工農差距”種種深層次的問題。充分了解、或者試圖理解農戶經營中的實際境遇,建立和研究實際的經營模型,才會于事有效,更受歡迎。要站在農戶的角度想問題。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