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的“借箭”草船
發布時間:2003-07-1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三農“曲線”已至“拐點”
我們的黨和政府為解決農民的“減負”、“增收”等問題,出臺了許多政策、法規和文件,明確要求各級黨政領導為此多想辦法、出實效。
然而多少年了?人們仍不斷在各類信息渠道中,獲知某些機構與個人,濫施懲罰,對農民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而另一些享有資金、信息、關系等優勢的“老板”們,或以不付勞酬等手段掠奪農民的血汗錢,或以極低價格對農產品巧取豪奪……
近些年來,不少地區好容易擺脫了不是“買難”就是“賣難”的循環,又陷入了“越是豐收越笑不起來”的怪圈————農民往往難能摸準和適應市場的“脾氣”,屢遭“種啥啥便宜”而“啥貴啥沒種”的尷尬。還有的因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用量日多及價格上漲,走入“種地越多,越掙不著錢”的境地。
如此,盡管在沿海幾省和其他省的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了一些自然、經濟環境與生活質量決不亞于城市居民的城鎮化“新農村”,但多數農村的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發展水平與城市差距甚大,在急切“思變”的心理驅動下,往往不惜以廉價出讓土地使用權等自然資源為代價“招商引資”,換來的卻有不少是被發達國家和地區淘汰的、質次價高而無市場前景的設備、設施或“項目”!
如此,我國不少地區“三農”發展的曲線,在“擴大內需”正確方針面前的“短板”形態“顯影”得越發清晰,成為今年兩會上突出的“焦點”和開始“走高”的“拐點”。
弱在“散”強在“合”
近年來,我國的市場經濟已比八十年代成熟和完善得多。隨著加入世貿組織進程,我國經濟的國際化水平和競爭能力也已日見提升。按說,這些都為“三農”的整體解決,提供了大大好于以往的外部環境。
近年來,也有很多的政府官員、學者、專家和兩會代表委員等呼吁,國家有關部門也連續出臺了許多有關對策,推舉出不少讓人看到三農現代化希望的好典型。
然而從總體上還是問題多多并越來越易受到各種“箭傷”———
一些國際經濟賽場上的“奧林匹克”老手們,憑借其豐富的經驗,以各種非關稅壁壘和貿易保護等限制國內農副產品出口,用各種老道的市場技巧,強勢而快速地占領了我們一些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場等,就別提了;某些社會腐敗行為,用種種卑劣手段之“箭”亂射“三農”的現象,也別提了;可為什么就連某些“本鄉本土”的基層機構和“圓蓋帽”(比如個別種子站等),也動輒向三農“伸手”或“動手”傷害?————這些不僅媒體已報道甚多,就連近期播出的電視連續劇《劉老根》和《在希望的田野上》,也都活靈活現地反映出來了。
其中原因,可謂紛繁。但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字:“散”————我國絕大多數農民在農業生產經營形態上的“散”,不僅注定了他們在國內外市場和某些權勢單位與人物面前的“好欺負”;也注定了會從根本上造成農業與農村的相對弱勢————即使在發達國家,莫說大農場主,就連那些從事跟“農”字有關(或無關)的生產經營與服務貿易公司們,為順利進入市場并成功獲利,都要組成各種協會、商會,以“團隊力量”去“合力打拼”!
合經組織有作為
誠然,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農民人數過多。因此,近來許多地方政府都在為農民“轉180度”———進城變為“市民”四處奔波。但他們看好的出路,往往并非政策所倡導的“小城鎮”,卻多為大城市。如山西某縣縣委宣傳部老魏就自豪地說,他們為農民打工聯系好的去向,主要是北京、廣州、上海等城市。原因很顯然,那里就業機會多、能掙著錢并獲得較多市場經驗與關系。
另外,許多地方數年前就摸索出“公司+農戶”或“定單農業”等新模式。但后來發現,兩者互相“賴賬”之事屢有發生。
然而江、浙、魯、粵、皖等不少地區參照發達國家經驗,在國內甚至國外組建的“大農業”概念公司、行業協會和商會,以及在農民與政府、與市場間添加的“經紀人”中介組織環節,因能按消費需求和發展信息,開發大受市場歡迎而經濟效益好的“綠色”、“金色”農業,節地型、無土型、觀光型、設施型以及“勞密型”與“科密型”或“資密型”農業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吸引了大量的社會閑置資金,扶植出能為當地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并已將品牌打響了的企業。
這些新型的三農“合(作)經(濟)組織”,不僅造就了大批令農民就地“360度”轉為“農業工人”和城鎮市民的崗位;更因實力雄厚,使“農民”不再勢單力薄而易遭“箭”傷,反成善于“借箭”而獲更多發展資源的“草船”。
當然,上述協會和經紀公司等不會一下子發育得盡善盡美。但國際經驗證明,那是三農應對國內外經濟競爭的必要聯合形式。
也當然,所有這些都離不開政府在政策、資金等上的支持和農民“自愿參加”原則。如此,各級政府若能搭建一個類似科技進步“星火”或“火炬”計劃那樣的大型系統工程“項目平臺”以示范、引導,那么,各種利于三農“就地轉化”而不一定都涌向大城市的“合經組織”,勢必能更加穩健快速地發展起來。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