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龍頭”企業緣何難成“龍頭”
發布時間:2003-07-2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公司+農戶+基地”這種集約型農業生產模式正迅速在我市(遼寧省鞍山市)農村普及并初顯成效,在整個模式運行過程中,“龍頭”企業扮演著“雙重”角色:既要做大做強自身,又承擔著實現農民共同致富的重任。但在實際調查中,我們了解到“龍頭”企業存在諸多影響其發展的“瓶頸”問題,影響了農民增收這一關乎國計民生的大課題。
尷尬之一:啟動難
臺安縣西佛鎮幸福村幸福花卉苗木基地業主張玉忱是個有40年黨齡的老黨員,帶領全村致富一直是老張心頭難以割舍的情結。1984年,張玉忱蒔弄的第一批花卉“福祿考”讓他一夜之間成了“萬元戶”。但時至今日,為帶領全村致富而建設的花卉苗木種植基地仍然沒發展起來。張玉忱說,基地主打產品“福祿考”價格從20年前的3元每株下跌到現在0.2元一株,基地效益下滑,這讓原本就持觀望態度的農戶們的積極性受到影響。調整花卉品種需要資金,擔綱“龍頭”的幸福花卉苗木基地自身都步履維艱,其帶動和示范作用幾乎是奢談。
臺安縣黃沙坨鎮風華養殖基地由當地13位農戶集資500萬元建成,興建了18棟現代化高標準雞舍進行蛋雞生產。基地建立之初,當地政府撥出專款實現基地的水、電、路“三通”,意在短期內將“風華”的蛋雞生產打造成拉動周邊各村的經濟發展的“龍頭”,但是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一業戶算了一筆經濟賬:一棟雞舍連同雛雞上架的費用是30萬元,本金回籠周期起碼得一年半以上,周期長、見效慢使不少人失去了信心。“龍頭”企業的啟動,不僅必須經過市場的考驗,而且還要渡過初期來自資金、觀念等方面的難關。
尷尬之二:小而散
臺安縣新華農場飼養特種魚類的張先生同樣感到做“龍頭”力不從心。他投資兩千余萬開發“非洲碉”、“南美對蝦”等珍貴魚類,由于天津、山東等地養殖規模很大,市場份額占絕對優勢。雖然張先生以最低價格向農戶賒銷魚苗,但不論從養魚基礎設施還是從飼養戶數上來講,都難以形成競爭力,而且鄰近的營口、盤錦等地也有類似的小養殖廠和魚苗基地,一塊小蛋糕只好眾人分。海城市八里鎮東三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政府協調、逐戶走訪等大量工作,在規模上實現5000畝綠色蔬菜連片生產,但與外商簽訂訂貨合同時每每因產量不能滿足對方需求,只能眼睜睜看著上千萬乃至上億元“肥水”流進別家地頭。
尷尬之三:疏管理
海城某蘆薈種植基地常年與當地農戶簽訂定單農業,開始這種“公司+農戶”模式也曾見到成效,農民和公司都實現了雙贏。隨著“綠色”、“無公害”這些農產品市場準入門檻越來越高,組織農戶按照合同規定生產也越來越有難度。農戶們的質量標準意識比較薄弱,在操作中的疏忽造成龍頭企業產品不能順利走向市場,公司利益受損,導致農民收入減少。海城市一家農業公司成立之初,由于蔬菜質量不過關,曾經有三分之二的出口蔬菜被退回的經歷。
龍頭企業的內部管理上也存在缺陷,如何合理運營有限資本、引入科學的管理模式,是“龍頭”企業自身要面對的問題。政府對各家龍頭企業的高期望值、農戶對龍頭企業的依賴性都給龍頭企業帶來壓力,加之沒有高素質的管理人才,這些都制約龍頭企業的發展。臺安縣桑林鎮嘉禾精品蔬菜基地的黃斌經理說:“走規模化、集約化道路是龍頭企業的必由之路。”(馬烈)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