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農業”須再上臺階
發布時間:2003-10-0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除農民需要根據市場情況做出種養項目的選擇外,政府有關部門還應從宏觀上制定相對科學的農業發展規劃。濟南市體改辦有關研究人員日前表示,針對我市的實際情況,就是應大力發展都市農業。
據介紹,都市農業是指在都市之中及外圍地帶,充分利用大都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現代化設備進行生產,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名、特、鮮、新農副產品和為城市居民提供優美的生態環境,并具有旅游觀賞等特點的特殊形態的農業。都市農業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而后迅速向其他國家傳播、普及。目前,我國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都先后做出了發展都市農業的決策。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在向工業部門提供原材料、向城市居民提供食品的同時,還應滿足人們旅游、休閑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農業結構的變化有其基本規律和發展趨勢,從城市圈層來看,其一般規律主要表現為:糧食比重不斷下降,觀賞性、休閑性、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農業比重增加;在糧食比重下降的同時,農業已不再單純局限于農業生產領域,其產業鏈條逐步延伸到產前和產后,形成一個完整的農工商一體化體系,實質就是農業產業化;農業領域中廣泛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產品和現代科學管理方法裝備和管理農業,使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使城市消費需求出現了多層次、多樣化的新特點,尤其是對休閑、旅游、觀光以及對環境改善的需求增長很快,為都市農業展示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這位研究人員認為,在都市農業條件下,農業結構調整的思路應為:以服務城市、實現城市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立足區域資源優勢,依靠高新技術對農業的改造,借助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旅游、休閑、觀光農業和設施農業、生態農業,依托健全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農業結構的優化,促進都市農業健康、快速的發展。
都市相對農村而言,具有區位優勢、市場優勢、科技人才優勢和資金優勢。首先,城市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設施,具有先進的管理經驗。第二,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在城市也比較集中,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10倍。第三,城市居民消費占據了全國近70%的市場,市場發育體系比較完善,信息比較靈敏。第四,城市的基礎條件好,資金相對充足,有能力配套建設高起點、高層次的農業項目。
都市農業是商品化、市場化農業,農業市場體系是都市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因此,必須把市場體系建設作為都市農業建設的中心環節來抓。一方面農業結構調整受市場價格的影響,只有健全、規范、交易活躍的市場才能真正反映資源配置狀況,才能真正引導農業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高效益是農業結構調整的目的,也是都市農業的重要特征,而高效益需借助完善的市場體系才能得以實現。
農業產業化是我國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之后農民創造出的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都市農業是一種新型的現代農業體系,它不同于產業鏈條分割、各環節分置于不同部門管理的傳統農業,而是集產供銷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體系,其產業化程度較高,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都市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此外,建立健全的農業標準化體系,加強政府對農業結構的宏觀調控,改革農業投融資體制,建立健全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斷提高農民素質,合理規劃,科學布局等都是都市農業條件下農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措施。
作者:李英濤 謝連慶 (轉摘中國農網)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