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5-07-2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和諧,人們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熱詞;
和諧,發展旋律的強音。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科學總結歷史經驗、面向新時期發展需要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成都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把促進社會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基本任務,深入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政府改革、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文明城市創建,完善就業社保和社會救助體系,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建設,努力探索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道路。
本月10—11日,我國最高理論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次與地方城市合作舉辦的構建和諧社會論壇“同心同德共建和諧社會·成都論壇”在我市舉行,陳佳貴、李培林、蔡昉、陸學藝等數十位國內頂尖專家對成都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進行全面深入的研討,總結出其中蘊含的普遍意義和可資借鑒的創新之舉,提出進一步努力的對策建議。
有正確的戰略決策、扎實的實踐基礎、科學的理論支撐,相信成都的發展將呈現更加和諧的美景。本報今起推出系列報道詳述成都構建和諧社會的探索與實踐。
大統籌 營構城鄉和諧美
——成都構建和諧社會的探索與實踐系列報道之一
有專家指出:城鄉的和諧,是社會最大的和諧。
成都市緊緊抓住轉型期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著力于消除城鄉二元體制障礙,破解“三農”問題,把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成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于2003年10月作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戰略部署。兩年多來,全市各級干部群眾堅持大統籌理念,積極探索創造城鄉同發展、共繁榮的和諧之美。
A決策
推進城鄉一體化戰略7號文件·6句話·5個意識
2004年,中央1號文件、省委1號文件共同指向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2月10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出臺市委7號文件——《關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意見》。
這份綱領性文件端出了城鄉6個“一體化”:推進城鄉規劃建設管理一體化、城鄉產業布局一體化、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一體化、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城鄉社會事業發展一體化、城鄉政策措施一體化,描繪出一幅城鄉逐步具有同等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政策待遇,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的實惠和文明,實現城鄉同發展、共繁榮,構建和諧城鄉社會的藍圖。
接著,涉及戶籍、就業、社保、醫療、工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城鄉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各方面的20多個配套文件陸續出臺。
市委提出了“6句話”基本要求: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區域中心鎮為重點,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和基礎,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形成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以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為保證?熏以農民生產、生活、居住方式的根本轉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始終強化“5個意識”,即:規劃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土地集約利用意識、市場化配置資源意識、歷史文化保護意識,不留歷史遺憾。
這些,是市委、市政府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三個轉變”為指針,結合成都實際,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B措施
劃分三大圈層因地制宜發展
城鄉一體化,科學規劃是龍頭。在2004年展開的城市規劃修編工作中,成都的規劃管理不再限于598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也不限于3681平方公里的城市規劃區,而是包括廣大農村、涵蓋所有農民的全市12390平方公里范圍,形成1個特大城市、4個中等城市、4個小城市、30個重點鎮,200個一般鄉鎮所構成的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
根據修編后的城市總體規劃,全市被劃分為三個圈層:五城區及高新區為中心城?熏新都、青白江、龍泉驛、雙流、溫江、郫縣等六個城市組團為近郊區,并與中心城共同構成成都的主城區,遠郊區則包括都江堰、邛崍、彭州、崇州、金堂、大邑、蒲江、新津4市4縣。各圈層根據各自的區位實際,分別制定規劃:中心城區加快城市化進程,并有效地發揮大城市對大郊區的輻射、吸納、帶動作用;近郊區主動接受中心城輻射,發揮出區位優勢;遠郊區強化產業支撐,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并根據當地優勢發展蘑菇鎮、釀酒鎮、旅游鎮等特色鄉鎮。
統籌推進“三個集中”提速城鄉一體化
推廣“三個集中”做法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集中居住區集中——雙流縣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的“三個集中”,作為比較完整地體現了集約發展原則的探索,被市委、市政府向全市推廣,并確定為衡量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質量和水平的標準。按此模式,大量珍貴的土地資源節約下來了,配套設施建設成本大大降低了,產業投入產出率大幅提高。
異地落戶園區分配政策2004年2月市委、市政府出臺《成都市工業發展布局規劃綱要(2003年—2020年)》,明確將各區(市)縣的工業園區資源進行調整和整合,把全市大大小小116個開發區整合為21個工業集中發展區。“新引進工業企業必須全部落戶到工業集中發展區”作為一項硬性指標要求各區(市)縣嚴格執行。為充分調動各方的招商積極性?熏新津縣創造性地對異地落戶集中發展區的項目實行“招商鄉鎮與園區按8∶2的比例分配招商引資任務數、項目稅收、社會固定資產投入考核指標”的政策。目前大多數區?穴市?雪縣都借鑒實施了這種政策。
農民土地入股分紅以抓工業的思路來抓農業,把土地承包權集中起來入股,請有實力的種植公司來盤活土地,農民拿自己承包的土地入股享受分紅,從而徹底改變過去“土地不多人人種”的低水平生產狀況。
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根據市委7號文件,到2007年?熏我市將全面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性質的劃分,統稱為“居民戶口”。2004年4月8日,我市首批既有土地又有城市居民身份的“新市民”在青羊區黃田壩聯工村7社產生。這些新市民除享受城市居民待遇外,現行政策條件下作為農民身份的土地收益權、集體經濟分配權保持不變。
幫助失地農民就業對失地無業農民,有關配套政策規定,勞動年齡以內有就業愿望的,實行與城鎮下崗失業職工相同的再就業扶持政策:免費參加就業技能培訓、免費接受職業介紹、享受由政府提供的再就業小額貸款扶持,等等。
實施“三大工程”妙解“三農”問題
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扶貧開發、農村發展環境建設,這是推進城鄉一體化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三大重點工程”。
大邑縣韓場鎮引進蘭田公司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既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又使韓場鎮“川西蘑菇之鄉”的美名遠揚,更有力地推動了全鎮、全縣及周邊郊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韓場鎮“小蘑菇、大產業”模式的啟示是:以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取代工業企業在推進工作中的“發動機”地位。這些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要么其所需原材料產自當地,要么其銷售市場就在當地。各地農業規模產業的形成引來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又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帶動農民增收。
今年1—6月,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由去年的5000萬元增加到7000萬元。調整確定437個貧困村、經濟發展緩慢村,幫助其中的127個村農民人均增收178元。
成彭、成溫邛高速公路去年建成通車后,“縣縣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瀝青)路”在成都由夢想變為現實。城鄉一體化不僅要通過產業留人,更重要的是改變落后的農耕文明。在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過程中,新建農民新居,建設農村基礎設施,鋪設農村道路及水、電、氣管網等等,正一步步走進農民生活之中。公共設施、社會事業等許多以前城里人才能享受的“專利”正逐步延伸到農村,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將只是稱謂上的差別。
C成效
政策對了路城鄉呈現和諧美景
中心城:經過近兩年的努力,金牛區基本城市化率已達到83%。當前正通過打造一園、兩區、三帶,力促農民生活方式、農村建設管理、農民組織管理和社會保障與城市全面接軌。
近郊區:溫江區放大“花博會”效應,聘請英、美及國內專業設計公司對“花博會”展覽中心、花卉景觀區、花木交易區等進行高起點的規劃設計,為下一步謀發展夯實了產業發展基礎。
遠郊區:蒲江縣復興鄉以土地整理為契機推進產業集中和農民居住集中,創造了遠郊農村在相對較差的條件下按照城鄉統籌的思路跟上城鄉一體化節奏,向現代農業、現代農村、現代農民轉變的范例。
數字看發展工農業欣欣向榮
今年1—6月,全市21個工業集中發展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31.7億元,進區規模以上企業746家,入駐33%;農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轉新增6.1萬畝,增長6.4%;14個優先發展重點鎮規劃建設全面啟動,共完成城鎮建設投資12億元;修建征地農轉非人員集中安置小區40個,開工建設8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37.2萬平方米,安排入住3000戶,安置1.07萬人。
青羊區巧用市場化配置資源機制建成的蛟龍工業港,在全省開民營企業投資開發工業集中發展區先河?熏而且成為工業集約用地的范例:1個項目平均占地僅8畝?熏2004年投入產出比達1∶5.63。
工業項目的聚集?熏為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創造出巨大的空間。以前1畝田地只能養活1—2個農民,現在的蛟龍工業港1畝地可以解決15—20人就業。僅2004年一年?熏地處遠郊的新津縣就轉移農民上萬人,大邑縣解決近8000名失地農民就業。
在金堂縣隆盛鎮黃桷椏村,業主黃祖清租用了500畝農民土地種雜柑,隨之而來的,不僅是收入的增加,同時也有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轉變成為專業種植雜柑的產業工人。
在錦江區紅砂村,通過土地流轉,農民實際上有了4種收入:土地流轉后的地租,在自己土地上為花卉公司務工的工資,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分紅,以及依托宅基地改造后的農民從事農家樂等經營的營業收入。
2004年歲尾,雙流縣文星鎮農民王惠告別住了40多年的破舊農舍?熏搬進蜀星花園農民集中居住小區,開了一家電話超市?熏家里接通了互聯網,還參加了養老和醫療保險。文星鎮這個我市首個農民集中居住區,現已入住1300多戶,過去只安置得下100人的地現在可以安置430人,節約用地四分之三以上。農民變市民的過程同時也產生了新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據測算,1個農民向市民轉變平均將新增3.3萬元內需。
優惠兌了現業成長居民增收
2004年,我市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3家,各種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帶動農戶109萬戶,占總農戶的52%。全市農民人均收入達4072元,比上年增長417元,同比增長11.4%,是最近7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增幅超過本市城鎮居民3.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1∶2.64縮小至1∶2.55。
今年1—6月全市農村全部免征農業稅及附加1.3億元,向種糧農民直接補貼6338萬元;實現農業增加值76.1億元,增長5.1%;鄉鎮企業增加值187.6億元,增長16.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60元,增長8.6%。記者賴曉莉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