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7-11-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我國食用菌產業的拓荒者
——記遼寧省丹東市振興區離休干部、食用菌專家楊秉直
遼寧省農科院 朱紹新
79歲高齡的楊秉直自1945年就參加革命工作,60年來雖然歷經磨難,道路坎坷,但他癡迷食用菌事業的初衷不改。他長期從事食用菌信息研究和其實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技術全面,功底深厚,是我國著名的食用菌專家。熟悉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史的人都知道,楊秉直還是我國食用菌產業的開拓者之一。在1997年印發的《全國食用菌行業大事記》中,第一條就記載了楊秉直于1959年向中共中央財政部辦公廳提交了《山區發展栽菌問題報告》,經辦公廳批轉中國農業科學院辦理,中國農業科學院以(59)農院辦計字49號文,將此報告摘要轉發上海農業試驗站、天津蔬菜研究所、廣東農料所、蘭州園藝試驗站、內蒙古農料所和中國農科院柞蠶研究所單位,并將原稿較交農業部經濟作物局研究。
我國的食用菌產業經過40多年的發展,今天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生產大國,其產值已升至種植業產業的第6位,食用菌已成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和下崗職工再就業的重要門路。看到今天的偉大成就,自然想起楊秉直早在40多年前的那份報告。起碼是楊秉直點起了星星之火,食用菌行業出現了今天的燎原之勢。
收集食用菌信息,樂此不疲。楊秉直于1956年開始收集整理研究食用菌資料,經過近50年不懈努力,建立了全國知名度最高的食用菌資料庫,庫藏自20世紀30年代至今的食用菌專業圖書數千冊,收藏新中國成立后創辦的刊物和報紙50余種,剪輯和復印資料等數千種。為了方便查找閱讀,他編輯了藏書卡片和資料目錄索引。為了食用菌資料的收藏,楊秉直自費參加全國各地的食用菌專業會議,購藏食用菌資料,發現有食用菌書籍出版信息,就自費郵購收藏。可以說,他對收集食用菌資料信息已達到癡迷的程度,有書必買,有聞必錄,他的庫藏資料在全國已赫赫有名。他不僅在收集食用菌資料上孜孜以求,功成名就,用一個比較“俗”的詞定義,他是鼎鼎大名的食用菌資料“大王”,而且興趣廣泛,愛好高雅。
研究食用菌技術,堅持不懈。早在1952年,他從事柞蠶生產技術指導工作時,就開始了有關食用菌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當時他分別在岫巖縣、莊河縣、蓋縣等地柞蠶場進行調查研究,發現有美味牛肝菌的柞蠶場,不僅柞樹枝繁葉茂,柞蠶也繭大絲多,他就把這種“共生”原理應用到生產實踐中,不僅提高了柞蠶場利用率,減少水土流失,還為蠶農增加了美味牛肝菌的額外收益。1957年,他開始從事雙孢菇、草菇的南菇北移栽培研究并獲得成功。之后,又先后開展了《半地下圓型菌窯》、《利用節能型日光溫室生產食用菌》、《天麻多層次栽培法》、《桑樹段木接種桑黃》、《菌物固體菌絲試驗》、《多功能放霧補濕器》、《豬苓純菌種栽培法》、《菌絲粉的加工和利用》等多項研究工作。他在下鄉期間發現了變孢美口菌新菌株,并為山西大學提供了標本,此資料于1973年發表在《植物分類學報》上。1999年,他在寬甸縣首次發現了野生茯苓,2002年他發現了大型復合粘菌體“太歲”,重17.5公斤,厚19公分,周圍長14.6厘米。
推廣食用菌技術,任勞任怨。楊秉直多年來一直熱衷于食用菌技術的研究和資料的收集,其目的主要是幫助菇農學習掌握先進適用的技術,減少損失,增加菇農的收入,促進食用菌事業的發展。他不僅在食用菌科技界是德高望重的老專家,而且還是廣大菇農的良師益友。他經常把技術和資料親自送到菇農手里,幫助解決其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為菇農提供最新的食用菌信息,提高菇農的市場應變能力。多年來,他指導幫助的菇農無數,但對自己花費的心血和汗水,他總是一笑了之。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楊秉直同志仍然活躍在食用菌戰線上,無論是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都會見到他的身影。他注定要把畢生精彩力獻給祖國的食用菌事業。
編輯:黑子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