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7-11-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30年,青春奉獻70歲,再創輝煌
賈鳳菊,女,70歲,中共黨員,黨齡50年,中國農業大學微生物專業研究生,研究員,癌癥患者(2003年初手術)。現任河南省農科院食用菌服務站主任及法人代表(18年),河南省老科協食藥用菌專業委員會主任(創建人),河南省合眾菌業發展研究中心法人代表(董事長)。是“河南省老科協工程技術委員會”委員,“河南省農村婦女科技指導中心”委員。
賈鳳菊研究員自1982年10月由黑龍江農科院調回河南省農科院土肥所從事微生物研究,在無課題、無經費、無設備的情況下,1983年春向所里借了2000元,開始從事食用菌開發研究。1984年參加了“河南省農科院欒川縣山區綜合治理開發研究”,主持了“黑木耳、天麻、百合等食(藥)用菌課題”的開發研究,從此置身于山區扶貧工作中,一干就是幾十年。她為廣大農民早日脫貧致富農民傳授技術,在發展食用菌生產經營中有效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使欒川縣食用菌得到很快發展,如廟子鄉老張溝90%以上的戶都會生產食用菌,尤其是黑木耳、天麻、猴頭菌栽培,其質量在河南省居首位。2000年她被河南省老科協評為“扶貧典型”選入“金秋彩虹”送到中央老科協,同年又被“中國食用菌協會”等三個學會評為“全國食用菌先進科技工作者”;2003年她又被“河南省老齡委”、“河南省老干部局”、“河南省科協”評為“河南省先進老科技工作者”,是《河南科技扶貧》專家組成員。她的事績如一屢屢陽光,溫暖著每一個人。
為民致富,壯志凌云創辦實體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氣候適宜,勞力充足,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又是一個貧困縣多的省份,利用省內優勢,大力發展食、藥用菌產業則是目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不可缺少的脫貧致富的“短、平、快”的好項目。河南省食用菌產量和產值均居全國第一位,但這二個第一,是由于種植面積大,廣種博收所得的,由于單產低、質量差、流通渠道不暢,嚴重影響了增收效益,如果單產提高了、質量佳優,那效益可以成倍翻番。怎樣才能使菇農增產增收呢?她認為:依靠科學技術來提高菇農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最重要措施。在省老科協的領導和支持下,她積極籌備,2002年9月正式成立了“河南省老科協食藥用菌專業委員會”(經省民政廳批準)。接著于2002年11月1日在鄭州召開了“2002年河南省食藥用菌產品物資交易、信息技術交流大會”,聽取了廣大菇農對如何使河南省食用菌做大做強的寶貴建議。會后,她積極籌劃組建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會員,現已在全省發展會員(在冊)110名,覆蓋全省30余個市縣,集中了省農業廳、農大、農科院及省內的部分專業教授及研究員,高級農藝師,形成一個全省聯合的強大雄厚的技術隊伍,由會員牽線搭橋,老專家奔波于全省各縣,尤其是到貧困縣為菇農授課,普及食藥用菌栽培技術,兩年多來,她組建的技術隊伍已講授專場90多場次,培訓菇農9800余人次,所到之處,深受菇農歡迎。賈鳳菊研究員曾三下濮陽市的幾個貧困縣(鄉、鎮)傳授技術,如清豐縣、南樂縣、濮陽縣、欒川縣老張村等,他們把賈鳳菊等專家所講的技術錄成光盤到各村輪番播放。她親自到濟源市為移民傳授技術,使菇農掌握了科學技術,在提高單產,提高品質,增加效益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河南是食用菌生產大省,產量居全國第一位,但菇類產品由于品質差,技術含量低,多以初級產品上市,附加值低,好菇又被外省收去加工、經銷,使“肥水外流”,農民增產不增收或增收少。為改變這種落后狀況,她“想菇農所想,急菇農所急,難菇農所難”,為把河南省的食用菌做大做強。經過半年多籌備,在省科技廳大力支持下,經民政廳批準,于2003年8月正式成立了“河南省合眾菌業發展研究中心”(下簡稱中心),同時又吸納一部分退離休高級科技人員參與,形成緊密的技術經濟聯合體和科、農、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運作模式。通過資源優化整合,中心現擁有300余畝的科技示范園(園內大棚120個),為實現食用菌優質、高產、高效益、低成本規模化、產業化作出榜樣,逐步形成龍頭優勢,帶動鄭州及全省各地菇農發展,促進了河南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為了把河南省食用菌做強,在賈鳳菊研究員的策劃下,創建了“協會+實體+基地鄉(鎮)”的管理模式,這在全國是首創。在省老科協領導下的退離科技人員成立“食藥用菌專業委員會”,也是全國首家。
2004年由賈鳳菊研究員主持已進行“白靈菇等珍稀菇類開發研究”項目獲政府支持,撥款10萬元,目前已建五個大棚(內部面積八分地)研究。2005年協會和“中心”又申請了深加工(等離子保鮮)等項目四個,計劃今后年上新項目,年年有新品種、新技術向菇農推薦。
戰勝困難,爭做貢獻
賈鳳菊研究員,自1982年回河南省農科院土肥所工作以來,不斷戰勝各種困難,承受各種壓力,靠一股不服輸的勇氣,靠自身的技術專長不斷取得各種成功。1987年以來她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農科系統二、三等獎五項。均為主持人或主要完成者。參加編著出版了:《大豆根瘤菌及菌劑應用技術》、《北方食用菌栽培技術藏》等五本書。編著實用培訓教材9種。在報刊發表科技文章70多篇。隨省科辦、老科協、農業廳、婦聯、科委等單位深入到全省18個地市,79個縣,上百個村、組、戶講課及科普宣傳。編寫科普小冊子十多種,自印三萬五千多冊,無償發放近三萬冊。1989年至今的10多年來,她創辦的實體每年向院離退休干部交1.5-2萬元開發收入,使全院離退休干部每年每人分到80-100元福利補貼。解決10多名青年就業問題,常年向社會提供食、藥用菌的母種、原種、栽培種及技術服務業務,累積社會效益達幾億元。學員遍及全省各地。
事業促她永往直前
賈鳳菊是50年代入黨的老黨員,又是中國農大的研究生,可她不求官職,一心想搞業務,從年輕就立下事業為重的理想,她雖70有余,是位癌癥患者,可她的心里年齡,精神年齡確像50-60歲的樣子。她為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她學電腦,學打字,自己能上網,她是農科院網站中院食用菌站網頁的后臺管理員,經常更新網上內容,經常發電子郵件,經常發表食用菌方面的信息、技術文章,親自做栽培技術試驗,并在電臺發表,如麥套雞腿菇。為了充分利用蔬菜大棚,增加復種植數,她親自做了菠菜、油菜、蒜苗、果林中套種雞腿菇的實驗。
問起她近期打算,她滔滔不絕地談了許多,如:1、計劃為離退人員講“食用菌、藥用菌與健康”,主要講述食用菌的營養成分,食用菌干鮮產品的優劣區別,食用菌怎樣做才有營養而好吃等,2、增加老同志樂趣,推廣家庭自制食用菌保健食品,用大米制做蛹蟲草(冬蟲夏草菌類之一)的栽培,供應原材料,免費傳授技術。計劃制成光盤,通過“夕陽紅”向全國老年人推廣。
賈鳳菊有句名言:“要活到老,學到老,為人民服務到老。要服務好就要要心胸寬闊,忠誠厚道,不曲不撓,勇往直前”,實現自己晚年的理想,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編輯:黑子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