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8-08-2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今日得遂鴻鵠志 凌霄浩瀚任我行
——記遼寧省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長、遼寧朝陽全禾菌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永昶
三燕故都的朝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碧波蕩漾的大凌河水如一條青絲帶輕盈地飄過朝陽市區,環繞在巍峨的鳳凰山腳下。鳳凰山、大凌河閱盡滄桑,而如今它們會倍感欣喜,因為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的科研基地就座落在鳳凰山腳下的大凌河畔,作為朝陽食用菌研究所眾多科研成果誕生的搖籃,它為遼寧朝陽全禾菌業有限公司的成立及今后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為我國食用菌技術的推廣和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
作為遼寧省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長、遼寧朝陽全禾菌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以及塑料袋地栽木耳技術和食用菌液體菌種培養器發明人的劉永昶,被國內外上百家新聞媒體報道稱為“中國菌王”、“科技扶貧大王”、“當代夸父”和“村魂”。他躬身于食用菌科研30多年,主持研發的4項成果被科技部列入國家級科技計劃,已推廣到全國各地和20多個國家與地區,使全國30 萬用戶脫貧致富,讓10多個市縣形成為支柱產業。他先后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6篇,出版專著12種,獲29項專利。先后榮獲“全國新長征突擊手”、“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工作者”、“十佳優秀科技人才”、“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大新聞人物”、“中國杰出青年科技創業獎”、“中國特色產業基地貢獻人才獎”等多項殊榮,并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一腔鴻鵠志 萬難不屈創絕技
劉永昶出生在遼寧省朝陽市建昌縣。他的求學階段整個處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高中畢業后,由于當時社會大氣候的影響,他沒有繼續升學的選擇,于是決定只身一人闖天下。
20世紀70年代,他來到黑龍江,在那里伐過木、種過參,但他追求理想、實現自身價值的思想一刻都不曾停歇。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書上看到用玉米芯、木屑作原料種植蘑菇致富的消息,他敏銳的認識到這是一條致富捷徑。于是,劉永昶開始用木屑秸稈做原料,采用掛袋和地栽的方法研究木耳栽培新技術。經過5年的反復實踐,在推翻傳統理論、改良傳統配方、更新菌種的基礎上,木耳栽培史上的一次技術革新——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栽培方法在他手上誕生了。專家鑒定,他分離選育的黑木耳888號菌種,具有抗雜能力強、朵大、肉厚、色黑、產量高的優點。如今,黑木耳傳統的木段式栽培方法已被劉永昶發明的地栽方法所取代。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以農林廢棄物為原料,每畝地可為國家節約700多立方米的木材。與木段栽培相比,黑木耳生長周期僅為原來的1/10,產量和經濟效益卻分別提高了7.9和24.6倍。用此次方法栽培一畝地黑木耳,菇農年純收入過萬元。同時,這一方法還把黑木耳的栽培場地由大森林搬到了田間地頭,從而擺脫了對客觀環境的依賴。1994年,此項技術被國家科技部作為重點項目向全國推廣,為此,中外媒體送予他一個桂冠——“中國菌王”。
十載創業史 百尺竿頭再進取
劉永昶是個不甘現狀,時刻燃燒著激情的開拓者。他說:“在當今中國,使千家萬戶發財最得人心。”
為使廣大菇農盡快脫貧致富,把科研成果真正轉化為生產力,1992年劉永昶在遼寧省朝陽市創建了首家民營科研機構——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研究所的投入使用和研究所4000平方米的常年出耳示范場使得袋料地栽黑木耳技術向著大力引導栽培、科學推廣的階段發展。劉永昶每月定期在朝陽舉辦技術培訓班,培養了大批技術骨干,使該技術迅速推廣到全國,與此同時他還經常到全國各地的生產種植基地做技術指導,幾年下來,他已免費為全國3000多個用戶提供上門服務。
經過劉永昶和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技術骨干的辛勤耕播,截至1995年上半年,全國共有23個省、市、自治區采用他的技術栽培黑木耳,栽培總戶數達到54,151戶,總面積29,147.32畝,共產干黑木耳12,843,728千克,獲得純利潤4.33億元,而且由此帶動了各地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很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人們為人工袋料栽培黑木耳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而驚嘆,同時更加欽佩劉永昶藝高不自私、富后更助人的高尚品德。
1998年,發生在內蒙古的一次食用菌大面積污染事件,使劉永昶堅定了改變國內食用菌菌種生產落后生產方式的信念,為此他先后走訪了日本、韓國、歐洲及我國臺灣省等食用菌生產發達國家和地區,充分體會到當地采用液體菌種先進生產線“產量高、質量好、沒污染”的好處,但國外的生產線都是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投資,在國內難以推廣應用。于是回國后他組織科研人員把液體菌種作為主攻方向,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工廠化生產食用菌設備和生產線。2001年他在遼寧朝陽市成立了全禾菌業有限公司,投資建成全禾菌業科技園。同年7月14日, 歷經三年多潛心研究的全禾液體菌種培養器及配套生產工藝經過了遼寧省科委組織的專家鑒定,結論為“國際先進、國內領先”。對于食用菌產業來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創造,是一個劃時代的科研成果,它改變了中國一直沿用固體菌種栽培食用菌的歷史,打破了我國一直以來認為液體菌種高深莫測、難作難用難推廣地神話。截至2007年底,全禾液體菌種技術與設備已推廣到全國除西藏以外所有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并遠銷到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法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科技無止境 勇攀高峰鑄菌魂
我國食用菌生產主體是農戶,作坊生產,手工操作,藥物薰蒸,激素刺激,坐等季節,靠天吃飯。生產與市場嚴重脫節,到了出菇季節,低質、污染超標產品堆積如山,價格也上不去;而過了出菇季節,市場又青黃不接。經過一番苦思冥想,后,他意識到食用菌生產的根本出路就是機械化、工廠化生產。為此,劉永昶調配資金、協調場地,組織科研人員刻苦攻關,經過以劉永昶為首的全禾人的不懈努力,終于在2004年開發出以液體菌種為核心技術的食用菌工業化生產線——全禾菌種菌包廠、菇廠生產線。
就是利用這條生產線,劉永昶帶領全禾人創造了“標準化菌種菌包廠”和“全禾菇廠”兩大生產模式。“標準化菌種菌包廠”快速大量地生產高質量的菌包,日產幾千袋至幾萬袋,菌種菌包達到綠色無污染,可帶動千家萬戶簡單快捷的生產栽培,走適合我國國情的“公司+農戶”的產業化道路;“全禾菇廠”則適于城市周邊投資建設,天天出菇,新鮮綠色,既規避了國外菇廠大、洋、貴、單品種生產的弊端,又克服了傳統生產小、土、差效益無保證的缺憾,而投入僅為外同類菇廠的1/6,生產規模在日產鮮菇0.5噸~10噸,是目前國內外最先進、投資最少、效益最好的工業化標準化菇廠之一。全禾菌業的“食用菌工廠化開發與產業化研究”榮獲了中國菌物學會“全國食用菌行業優秀科技成果”獎,列入了2006年國家星火計劃。
在躬身于食用菌科研的30多年里,劉永昶時刻以他燃燒著的激情,為中國食用菌產業帶來陽光。面對過去,不論高山險阻,還是鮮花掌聲,劉永昶始終保持理性的沉默。他的目標是徹底改變我國食用菌目前千家萬戶低水平徘徊的生產方式,把中國建成真正的世界菇廠,鋪筑中國食用菌產業現代化的高速公路。
古有“夸父追日”的傳說,夸父者向往光明,追逐太陽,歷來是萬難不屈、精進追求的形象。劉永昶,作為食用菌液體菌種領域的領軍人物,他有著與夸父一樣頑強進取的氣質。《說文新附》解:“昶:永日也。”永昶,有不懈追求光明,永遠暢通之意。
劉永昶是遼寧省朝陽人。朝陽,朝向太陽,很有寓意的城市名字。他生長于斯,取名永昶,難道這僅僅是暗合……
余音:2007年底:全國“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栽培戶達30萬,年產25億袋,占黑木耳總產量的80%左右,年產值100多億元;
2008年初:液體菌種在全國有5000多專業戶和單位應用,“液體菌種菌包廠”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興建,“菌包廠帶農戶”的模式在食用菌產區已經產生很大反響……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