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02-0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發展現狀:食用菌是一類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人類認識食用菌的歷史可追溯到幾千年前,人工栽培歷史已有1400多年。全世界食用菌種類約2000種,我國已查明的有800多種,目前已人工栽培成功的食用菌有90多種,我國約50種。我國是認識、利用和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國家。但直到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食用菌生產才得以迅速發展并形成產業化格局。據統計,1991年我國食用菌總產量約220萬噸,1995年超過300萬噸,1998年超過400萬噸,2000年達到535萬噸,產值超過125億元,2006年達到1334萬噸,產值超過585億元,年出口創匯超9.6億美元。我國已成為世界食用菌生產大國,食用菌產業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繼種養業后的第三大支柱產業,可以預見,食用菌產業將會在二十一世紀得到很大發展,食用菌產品將會成為備受關注的健康保健食品,食用菌生產將會在產量、品質、深加工等方面有更大的提高。食用菌生產具有周期短、見效快、投入產出比高等優勢,對振興沿山區農村經濟和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山丹縣今后在產業調整中要把食用菌生產列為脫貧致富的“短、平、快”重要項目來抓,給予政策傾斜、經費扶持,使食用菌產業得以迅猛發展,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支 柱產業。
山丹縣地域廣闊,自然條件良好,勞動力資源充足,區域種植優勢突出,具有發展反季節食用菌生產得天獨厚的條件。2007年李橋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自身區位優勢,針對干旱缺水、農民增收渠道單一、沿山冷涼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困難的現實狀況,在農業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鼓勵群眾轉變種植觀念,發展多種經營,組織了一批有文化、懂科技,接受新生事物快的群眾到永昌縣紅山窯鄉考察大棚雙孢菇的種植,因為此處的氣候、海拔都與東溝村相似,一致認為該村可以發展大棚雙孢蘑菇。經群眾報名,鄉農技站和村委會篩選,確定文化程度高、勞動力強、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十名群眾首先示范種植。該示范點總投資15萬元,其中群眾自籌8萬元,政府通過多種渠道扶持7萬元,修建了長
通過東溝村的示范帶動,2008年李橋鄉在上東溝、周莊共投入資金40萬元,其中鄉政府投資10萬元,新建雙孢菇大棚50座,20畝;大馬營鄉雙泉村投資15萬元,其中農戶自籌14萬元,政府通過多種渠道扶持1萬元,新建大棚10座。大棚建成后,每棚可產雙孢菇2500
存在問題:(1)農民各自生產的經營模式一時難以扭轉,由于各自為政,封閉式發展,沒有形成合力,無法抵御自然、資源和市場對雙孢蘑菇產業發展的壓力和風險。本縣沒有龍頭企業,對產業的發展調整和推進作用十分有限。
?。?/SPAN>2)加工、保鮮、儲運技術滯后,科技投入嚴重不足,整個產業科技含量低下,生產缺乏后勁。
(3)安全生產隱患嚴重,包括生產和產品方面,食用菌原輔材料行業標準不建全,糧食飼料標準和化肥農藥標準難以簡單套用,不安全原材料和不合理用藥時有發生,影響生產安全和產品品質。這些因素都制約著該縣雙孢蘑菇產業健康、穩步、可持續發展。
?。?/SPAN>4)由于國內食用菌產品出口受限,造成外地收購客商少,本地缺少雙孢菇加工產業鏈,致使雙孢菇產品銷售渠道不暢,市場價格相對較低,從而影響了菇農生產的積極性。
發展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以效益為中心,擴大種植規模,優化種植結構,提高產品品質,大力發展雙孢菇生產,重點抓好雙孢蘑菇栽培技術推廣,實現食用菌產業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向單一品種向多品種轉變;由粗放分散型向集約型變;大力推廣集約化規?;a模式。要著力引導食用菌生產從分散經營的傳統格局向集約化規模生產方向發展。積極鼓勵食用菌生產經營企業、合作組織建設規模食用菌生產基地。
主攻方向:一是從重生產向重市場、從傳統型向科技型轉變;二是抓好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精深加工、市場開拓等環節;三是做好加大科技服務力度、加強基地建設、促進產業化經營等文章,認真借鑒各地的先進經驗,加強協作交流,不斷開拓創新,努力把該縣的雙孢菇產業做大、做精、做強。
措施:第一、建議縣上出臺扶持政策。各級政府要正確認識食用菌產業的地位和作用,把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擺上“三農”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實加強對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領導,把這項工作納入議事日程,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制定扶持政策,建立考核機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食用菌生產的技術力量??h財政每年要安排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技術推廣經費。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服務“三農”的要求,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大力支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第二、落實發展規劃,科學指導生產。一是根據地理、交通和其他資源分布狀況,制訂和落實食用菌發展規劃,調整生產布局,確定生產計劃。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發展沼氣等節能項目,減少資源消耗,緩解資源矛盾。三是優化食用菌產業內部結構,發展高效益菌品,適應市場需求,提高產業效益。
第三、依法治菌,促進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一是加大對《農業法》、《全國食用菌菌種管理辦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提高食用菌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二是嚴厲查處各種傷農害農事件,打擊制售偽、劣產品、維護廣大菇農、經銷商和消費者的合法利益。三是加強菌種管理,杜絕無證生產銷售菌種行為。四是加強生產環節管理,嚴格按照無公害標準化生產要求,禁止使用禁用農藥和違規超量使用農藥及影響產品質量的原輔材料,凈化食用菌產、銷市場,確保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
第四、加強科技投入,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一是要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充實縣、鄉科技力量和發展社會服務機構,壯大科技隊伍,健全服務體系。二是要加大資金投入,提高科學技術服務水平。每年安排一定經費,用于組織食用菌技術研發、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產品加工等項目。對做出重大貢獻的科技或有關人員,縣政府要給予表彰和獎勵。三是加強技術培訓,抓點示范,培訓農民,把食用菌生產技術培訓納入“農村新型農民培訓”計劃,并在師資、經費上予以保證,通過培訓,不斷提高菇農科技水平。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