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10-0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什邡農民與大英農民之間的一段佳話
清晨。遂寧市大英縣蓬萊鎮幸福村木耳大棚。一箱箱新鮮木耳被搬運上車運往成都。從幸福村的第一批木耳上市,如今幸福村木耳已小有名氣。村支書楊逢軍介紹說:“幸福村木耳不僅品質和口感好,還因為它被稱為‘感恩木耳’。”
用種植技術報恩
近日的一天上午,大英縣蓬萊鎮幸福村一個木耳大棚內,50歲出頭的周國俊身旁圍著幾位村民,正聚精會神地看著他現場示范木耳栽培技術。村民李林道說:“周老師從災區過來,幫助我們發展,不簡單啊!”
被稱作“周老師”的周國俊,是地震重災區什邡市洛水鎮的農民。早在1991年,周國俊和當地一些農民就開始嘗試種植木耳。木耳種植帶動了當地農民致富,洛水鎮、龍居鎮等都建起了木耳基地,與木耳技術相關的食用菌產業也進一步壯大。短短幾年時間,什邡市發展成為中國第二大木耳基地。去年“5·12”特大地震中,重災區什邡的木耳大棚幾乎全部倒塌。據初步統計,直接經濟損失達9.5億元,損失菌袋達2.8億袋。
周國俊家的6畝木耳大棚也全部倒塌,受災嚴重。就在最缺人手的節骨眼上,參加抗震救災的大英縣蓬萊鎮幸福村黨支部書記楊逢軍一行11名預備役民兵來了。在那段艱苦的日子里,楊逢軍他們為周國俊家撐起最后一根倒塌的木耳大棚支架,幫助他挽回了近6萬元的經濟損失。
“這份情誼,一直在我心里沉甸甸的。”老周說。于是,周國俊萌生了去幸福村傳授木耳種植技術的想法。楊逢軍獲知,當即表示歡迎:“你來吧,有什么困難你盡管開口,我盡全力協助解決。”
讓周國俊意外的是,這個決定在親友和一些村民中掀起了波瀾。“你把技術教給外地人,我們以后還賺什么錢?”但周國俊認為,什邡做木耳快20年了,做的人越來越多,收入也沒見少,說明這個市場很大。“再說,他們曾冒著生命危險幫助我們……應該感恩啊!”在爭論中,周國俊出發了。
2008年9月10日,這一天周國俊從什邡搬到遂寧。“以前經常會做惡夢,夢到地震時的情景。”他說,到遂寧的第一晚上睡得特別安穩。
感恩之路同樣艱辛
周國俊首先遇到的是資金難題,楊逢軍他們幫他多方籌資補上了資金缺口。7萬袋木耳大棚到11月底初步成型。楊逢軍在家為老周擺了一桌酒菜,吃著吃著周國俊哽咽著說:“我真的有點頂不住了!”周國俊遠離家人,孤身在外,還要承擔一些指責和不解。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堅強的漢子也會有頂不住的時候。
今年5月12日早上6點半,楊逢軍趕到了木耳大棚里幫助周國俊采摘木耳。“第一批木耳上市后供不應求,現在很多農民都向我請教種植技術。”周國俊欣喜地說。
成都的收貨商從報紙上看到周國俊的事跡后,專門找當地的出租車帶路,找到幸福村要收購木耳。現在,周國俊不光賣新鮮木耳,他還雇了幾名當地農民幫他將木耳曬干,專門銷售干貨。和剛來時相比,工人們的技術熟練多了,效率大大提高,當地想來學技術的人越來越多,周國俊手把手地教,不收一分學費,他認為這是報恩的一種方式。
周國俊最開心的是,當初反對他到大英傳授木耳種植技術的親友、村民,也漸漸理解了他。“現在,他們都支持我在大英帶動當地村民發展木耳產業”。 (四川日報)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