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12-1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采集某一食用菌菌種的DNA,并用DNA指紋技術對樣本菌種進行“個體識別”,解決菌種同名異種、同種異名問題。記者從12月11日舉行的“福建省食用菌種質資源科技共享平臺建設及相關技術研究”項目驗收會上獲悉,該省應用DNA指紋技術對現有食用菌品種進行分類,建立品種資源共享平臺。與會專家認為,此研究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福建食用菌栽培種類全國最多、品種最全,出口總額長期居全國首位。由于菌種市場競爭激烈,一些制種戶出于商業目的,隨意更改菌種名稱,出現嚴重的同名異種、同種異名問題,引種后由于種性不適合當地氣候條件導致減產、絕收,每年給全省造成上千萬元損失。
據項目負責人、福建農林大學菌物研究中心主任謝寶貴介紹,該項目面向全國收集菌種,成為國內菌種保藏數量多、種類最全的種質資源庫,并建立了2216個菌株DNA指紋圖譜。以此為基準,應用親子鑒定和法醫學個體識別技術,建立品種鑒別技術,能對待檢樣品與指定品種的符合性進行鑒定,并可應用于新品種認定。
目前,該項目已制定省級地方標準《食用菌品種鑒別技術規范——DNA指紋法》,建立了25種主要食用菌的菌種鑒別技術,清理出808個同名異種、同種異名菌株。
福建省星火辦主任鄭昭表示,依托該平臺及其建立的菌種鑒別技術體系,為全省提供菌種保藏、良種供應、菌種鑒別等服務,將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科技日報》)
編輯:XS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