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6-0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談起創業的艱辛歷程,平時話語很少的李宗義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的為我們講述他那些不為人知的創業故事。
窮人家孩子早當家,李宗義說他現在的一切都是逼出來的。2000年,對于李宗義來說是黑色的一年,哥哥發生交通事故突然離去,母親的病逝加上父親受打擊病倒以及為母親看病所欠的一大筆債讓這個原本還在校園享受快樂的19歲年輕人有點喘不過氣來。為了全家的生計,李宗義輟學了,他毅然挑起了養家的重擔,和許多的岷縣人一樣,他先是跟著姐夫學做藥材生意,由于本錢少,加之對藥材的不了解,他的付出并沒有換來什么豐厚的回報。“沒有把本賠進去就已經很不錯了。”李宗義感慨說。藥材生意的不景氣和父親病情不見好轉讓李宗義對生活失去信心,“我當時死的心都有了,就是怕債沒還清,人家閻王不收我。”李宗義笑了,臉上帶著那種農民特有的純樸和善良。
老天是最公平的,商場失意的李宗義在感情上卻有了收獲,他遇到了現在的妻子。姑娘人很好,并沒有嫌棄李宗義及他的家庭,而是心甘情愿的跟他。“娶到她,是老天對我最大的眷顧,沒有她,我的事業不可能有今天。”談起妻子,李宗義眼中充滿了感激之情。
那是在2006年,和一位外地客商一次偶然的談話,讓李宗義有了放棄藥材生意,轉而建日光溫室,發展設施農業的念頭。得到父親、妻子同意后,他四處借錢,籌了5萬元在親戚和朋友的幫助下建起了3座塑料大棚,種起了蘑菇,開始了自己的艱辛的創業生涯。白天,李宗義就和妻子在大棚里忙活兒,晚上學習種植知識或登門請教老種殖戶,每天晚上睡覺時,他都累得氣都喘不過來。給客戶送鮮蘑菇更是充滿了辛酸,每天他和妻子都是凌晨4點起床開始采蘑菇,然后按6點要把鮮蘑菇送到客商手里。天道酬勤,一年下來李宗義的塑料大棚見了效益,還清了借款,收回了投資。這讓李宗義更加堅定了發展設施農業的決心。
然而李宗義的創業并不一帆風順,就在他決定要擴大規模的時候,他的蘑菇出現了問題,看著部分幼菇開始干枯,生菇的棒子不生蘑菇了,這下可急壞了李宗義,他不吃不睡,四處查找資料,請教老種植戶,幾天下來,人也憔悴了不少。好在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縣農業局的專家為他找到了原因,是因為裝蘑菇的棒子材料的比例不合適以及蒸棒子的溫度沒有掌握好的緣故。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李宗義還是損失了不少。有了這次慘痛的教訓后,李宗義在以后的每個環節都特別小心,生怕再節外生枝。
李宗義常說,“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看著李宗義靠種蘑菇致富了,親戚鄰居都來向他請教致富經,他毫無保留的向他們傳經送寶。
今年70歲的李錄旦大爺和李宗義是同村人,三年前,由于兒子兒媳不孝順,李大爺老兩口生活沒有著落。看到此情景,李宗義主動讓李大爺到自己的塑料大棚幫忙,一天給李大爺60塊錢工資,讓李大爺老兩口養老。李大爺逢人就說:“宗義比親兒子還親,是個大好人呢。”現在在李宗義這里每天打工的農民不下10多人,他們基本上都是本村人,目前,李宗義已為本地農民帶來30多萬元的勞務收入。李宗義還特別愛幫助有困難的人,不管誰家有事,他都幫忙,不管誰家借錢,他都毫不含糊的答應。“我也是過苦日子過來的,誰家沒有個困難的時候。”李宗義如是說。
短短四年間,李宗義已經由最初的3座塑料大棚發展到今天的5座塑料大棚和在建10座日光溫室,種植的不再是單一的蘑菇,還附帶了金針菇、杏鮑菇等菌類作物,產品遠銷隴南、卓尼、臨潭、合作等地。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