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6-2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各市、縣(市、區)農業局,廳各單位:
農民增收是“三農”工作的核心,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更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關鍵。當前農民增收面臨諸多新的情況,尤其在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后,在高起點上增加農民收入難度加大。實現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今年農民人均收入增長7%的目標,需要各方面加倍努力,全面做好內挖潛力、外拓空間的文章。為進一步促進農業內部增收,結合農業部門職責,2010年重點是深入實施“六大提升行動”,扎實推進“兩區”建設,不斷壯大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主攻農民增收的重點區域,拓寬農民增收的發展空間,優化農民增收的政策環境,努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具體要通過實施“八項計劃”,力爭全省農民來自農業的總收入比上年增加56億元以上。
一、品質提升增收計劃。深入實施品質提升工程,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廣泛推廣應用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擴大標準化生產覆蓋面,加快優化改造傳統產業,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培育一批品牌產品,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實現農民增收16.2億元。實施蔬菜產業提升項目,抓好52個蔬菜提升項目實施縣增效工作,推廣一批優質蔬菜新品種,帶動蔬菜產業產值增3個百分點。繼續抓好桑茶果產業和初制茶廠優化改造,改造發展桔園30萬畝、小水果園20萬畝、發展無性系茶樹10萬畝,改造初制茶廠400個。廣泛示范推廣茶葉機械化采制技術, 創建17個國家標準茶園。實施精品果業工程,建立水果產業提升專項核心示范基地5萬畝。健全畜禽良繁體系,推進生豬品種改良和標準化規模畜禽場改擴建,提高畜禽產品品質。抓好優勢花卉品種開發,大力發展高檔花卉品種,新增鮮切花、盆花、百合、菊花、郁金香、蝴蝶蘭5500畝和特色花卉1000畝。推行食用菌集約化和循環型生產,擴種磨菇、金針菇等珍稀菇類品種。推廣中藥材和糧食、林木間作,應用面積新增2萬畝。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嚴格農產品認證管理,鼓勵創建和培育農產品品牌,提高產品檔次和比較效益。新增無公害農產品200個、綠色食品100個。
二、增產擴量增收計劃。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地力建設,加快發展設施農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千方百計擴大生產規模,深入推進科技轉化應用,提高產出水平,努力實現農民增收7.5億元。狠抓糧食生產,建成1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畝增產3%以上。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組織實施“十百千萬示范計劃”,建立糧食高產示范區面積70萬畝,輻射帶動500萬畝,努力提高糧食產量。強化技術應用和統一服務,鼓勵農民多種糧、種好糧,壓縮季節性拋荒。因地制宜發展冬季蔬菜瓜果、油菜、鮮食蠶豆、馬鈴薯、花生等經濟作物,新建50個油菜高產示范方,努力擴大冬種面積。發展山地蔬菜、山區海島特色畜牧業和特種養殖,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利用低丘緩坡、海涂、山區海島等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新增山地蔬菜5萬畝。新建畜禽生態養殖小區(規模場)100個。通過桑園套種蔬菜、桑枝食用菌、桑園養殖等,新增蠶桑資源綜合利用面積5萬畝。擴大生態畜牧養殖,完成4596個年存生豬100頭(牛10頭)以上養殖場排泄物資源化利用。進一步擴大設施化生產,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重點抓好20個先進農業技術示范園,帶動全省設施農業面積增長10萬畝,推廣糧經輪作“千斤糧萬元錢”高效種植模式,實現增產與增效的有機統一。擴大水稻機械化生產,新增糧食機械化作業面積350萬畝。推行科學飼養方法,強化動物疫病防控,降低死亡率1個百分點,提高生豬出欄率2個百分點。
三、深度開發增收計劃。進一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分級包裝、貯藏保鮮和精深加工水平,繼續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家樂,全面拓展農業功能,開發鄉村旅游業,培育農村經濟新增長點,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力爭帶動農民收入3.7億元。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販銷專業大戶采用分級、包裝銷售產品,提高附加值,擴大獲利空間。多渠道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基地對接,使更多的基地產品通過加工銷售,實行一種原料、多種產品、綜合增效。進一步引導訂單生產,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原料基地,新建訂單基地20萬畝。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引進新設備、采用新工藝、推廣新技術,新增茶葉加工機械1.5萬臺,推進農產品加工技術改造,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加快發展農產品貯藏保鮮和冷鏈運輸,降低農產品保鮮、運輸消耗。抓好特色農業精品園建設,加大休閑觀光農業的宣傳推介,爭取全省休閑觀光農業產值增10%。因地制宜舉辦農業文化節慶活動,辦好茶文化節、楊梅節、油菜花節等30場以農業產業為依托的文化節慶活動,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走進農村,帶動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和特色農產品銷售。
四、市場營銷增收計劃。廣泛開展農產品促銷活動,拓寬農產品銷售市場,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幫助農民增收1.9億元。大力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鼓勵生產大戶、販銷大戶創辦流通中介組織,加快培育農村經紀人隊伍,搞活農產品流通。加強產地市場建設,改善基礎條件和服務設施,提高區域農產品流通能力。繼續辦好省農博會、上海展銷會等農業展會,力爭全省各種農業展會銷售額增5%以上,合同訂單70億元以上。組織開展“浙江綠茶”、“浙江柑桔”、“精品水果”等農產品推介。抓好各級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建設,鼓勵新建農產品配送、營銷中心,發展連鎖經營,擴大農產品流通。運用浙江農民信箱平臺,舉辦網上農博會和楊梅、葡萄、柑桔等營銷專場,廣泛開展農民信箱每日一助活動,推動農產品網上貿易。因地制宜舉辦農業文化節慶活動,辦好茶文化節、楊梅節、油菜花節等以農業產業為依托的文化節慶,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走進農村,帶動特色農產品銷售。
五、省工節本增收計劃。堅持種養結合、農機農藝結合,大力推廣間作套種、立體經營等模式,推廣輕型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技術,積極發展涉農服務業,使農民在運用技術和專業服務中省工節本7.56億元。深入實施農機化促進工程,建設一批農機化示范縣、鄉鎮、村,力爭水稻、油菜等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3個百分點。推廣水稻機械化生產,新增糧食機械化作業面積350萬畝。擴大農機裝備和技術在主導產業的應用,提高主要作業環節和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推進農機服務市場化,支持農機手牽頭興辦農機合作社,鼓勵工商資本投資農機服務業,引導農機生產廠家依托農機合作社興辦維修服務組織。有序組織農機服務和跨區作業,提高農機具利用率,完成跨區機收作業面積350萬畝。普及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新增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50萬畝,畝均節本增收40元以上。積極推行水稻等病蟲害統防統治,擴大應用面積70萬畝,畝均用藥和防治成本減15%以上、增收節支100元。大力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新建沼氣工程10萬立方米,發展農村戶用沼氣池1.3萬戶,推廣太陽能熱水器30萬平方米。抓好水稻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減少糧食損失。加大打擊偽劣農資力度,認真調處生產事故,確保生產資料質量可靠,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繼續開展重點領域農村亂收費專項治理,促進農民減負增收。
六、外向拓展增收計劃。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拓寬農業發展空間,加強農產品國際市場開拓,促進農產品出口,帶動農民增收5.3億元。繼續組織骨干農業龍頭企業、有條件的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外貿公司赴國外、境外參加國際農產品(食品)博覽會,有效鞏固出口傳統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全年組織200家重點企業赴境外參展,全省農副產品出口總額增3%以上。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到資源有優勢、市場有潛力的地區,投資開發農業,外建農產品生產基地,外設農產品加工企業,外拓農產品銷售市場,擴大農業“走出去”跨區經營規模。深化浙臺農業合作,啟動創建一批臺灣農民創業園。加強農業“走出去”跟蹤服務,組織企業、合作社參加世博會商貿洽談,爭取全省農業引進外資增5%以上。
七、政策支農增收計劃。積極爭取并認真落實中央和地方的強農惠農政策,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4.36億元。加大糧食生產補貼力度,抓好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訂單收購等政策落實。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范圍。認真落實能繁母豬、后備母牛補貼政策,穩定生豬、奶牛產業。加大動物疫病防控力度,推行環保節約型飼料,協調落實玉米直購補貼政策。抓好政策性農業保險,落實好新增加的油菜、奶牛等農業保險險種,完善生產經營風險救助機制。加強救災種子、農藥儲備,切實抓好抗災救災技術措施落實,降低自然災害損失。切實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提高流通效率,降低運輸成本。落實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等項目,通過項目輻射帶動農民工資性收入。
八、財產盤活增收計劃。圍繞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促進農村土地等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農民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8.4億元。進一步盤活土地資源,積極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著力減少耕地常年拋荒,增加農民土地經營權收益,力爭全省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新增35萬畝以上。深入推進農村社區(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新增股份經濟合作社100個,鼓勵集體資源開發和資產營運,有效利用留用地發展村集體物業經濟,大力扶持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增長5%。加強集體經濟管理,大力推進財務公開,組織開展“萬村審計”活動,防范集體資產流失。
“八項計劃”是我省深入挖掘農業增收潛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重要舉措。各級農業部門要緊密結合當地實際,科學制定工作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和要求,精心組織實施。要強化責任落實,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標,細化目標、量化任務、強化措施,深入開展助農增收送服務活動,確保“八項計劃”取得明顯成效,確保農民增收目標如期實現。要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素質,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發展經濟、增收致富的能力。要深入宣傳,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及時總結推廣促進農民增收的好經驗好做法,幫助基層解決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營造農民創業的良好環境。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