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竹: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發布時間:2011-02-2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從一個貧寒的農家女到一個擁有數千萬資產企業的當家人,張玉竹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今天。10多年創業的艱辛讓她的理想更加務實:幫助更多的農戶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最近,張玉竹又跟鄰縣一家農場簽訂了一項合作協議,為此,公司投入了30余萬元的機器設備。
張玉竹1972年出生于云南宣威貧困偏僻的高寒山區楊柳鄉,由于家境貧寒,初中畢業后放棄了上高中的機會,選擇宣威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就讀,以求盡快就業。1994年,從職校衛生專業畢業后,她在宣威市一家私人診所工作了3個月,之后,孤身一人到杭州一家制藥廠當勤雜工。
杭州是中國著名的香菇生產基地,張玉竹看到當地的農民在田間、地頭、房頂都搭棚種香菇,十分新奇。家鄉都是種烤煙、包谷、洋芋,為什么這里的人都種香菇呢?懷著好奇之心,她不斷向當地的群眾和技術人員詳細打聽了解,得知花香菇是一種無公害的綠色食品,每年每畝地的純收入高達幾萬元。她怦然心動:如能把這門技術學會帶回家鄉,豈不是能讓一大批人發家致富?于是她白天打工,早晚到菇農家義務幫忙,學習香菇種植技術。
兩年后,她掌握了香菇種植技術。1995年2月,她籌集了8500元錢,在當地租大棚種起了花香菇,每天起早貪黑,按技術要領精心操作管理,仔細觀察香菇生長規律,認真寫好生產日記,記下種植感受和生產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1年后,首次種植的5000袋花香菇獲純利6萬多元。1996年她把兩個弟妹也帶到浙江,擴大香菇生產。經過兩年奮斗,又獲利33萬元。她深感種植花香菇是一條致富的好路子,如果能把這門技術學精一點,回到家鄉,不也可以發展起來嗎?為提高技能,系統掌握花香菇的種植技術,她花了4萬多元錢到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學習。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她邊學習、邊實踐,苦攻數十種菌類育種方法,較好地掌握了一些關鍵的技術要領。
1999年12月,她回到了老家云南省曲靖市宣威縣,開始了艱難的創業歷程。白手起家,舉步維艱,但張玉竹沒有退縮,把滿腔的熱情和全部的精力融進了創業的夢想與實踐中。
宣威地處滇東高原,氣溫低、晝夜溫差大,生產條件與杭州不一樣。經過反復研究實驗,張玉竹終于培育出適宜宣威氣候條件的優質香菇品種。2000年,她引進兩套生產設備,與家鄉的4戶農戶聯合種植花香菇4萬袋,產鮮菇4萬公斤,當年每戶就獲利3萬余元。2001年她又進了六套生產設備,建成實驗組培室,聘用育種技術員和生產技術員,成立了宣威市匯豐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免費為種菇農戶進行技術培訓,賒菌種給農戶,設備借給農戶使用,花香菇的生產規模在宣威逐步發展壯大起來,市場也日益看好。2003年,公司投資176萬元購進機器設備,在宣威市宛水街道禎祥村租地26畝,建起中心示范生產基地,以擴大生產規模,帶動周邊地區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
至2008年底,公司已擁有職工118人,總資產3366萬元。8年中,公司共帶動市內外5萬余戶農戶種植花香菇,每戶每年增收4200余元,人均增收1500余元。幫助632名下崗工人再就業,幫助130余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近幾年來,公司還無償為農戶提供設備,無償舉辦栽培技術培訓班,每年培訓3000多人次,使花香菇生產技術在宣威市各鄉鎮(街道)得到推廣。如今,公司采用“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聯接機制,在宣威市建成21個基地,帶動成立食用菌公司4個,并輻射到其他地州,增加了農民收入。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