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6-1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開欄語: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積極建立健全有利人才脫穎而出的激勵機制,一批優秀的人才在菇鄉大地上辛勤耕耘,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為鼓勵和引導各類人才創先爭優,弘揚慶元精神,營造人才創業創新的良好氛圍,本報從今天起開辟“耕耘在菇鄉”人才主題宣傳專欄,陸續推出各類人才在慶元創業創新先進典型報道。
他,傾其一生鉆研在食用菌科研世界里,是我縣唯一一個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的食用菌專家,因此被農民尊稱為“現代吳三公”;
他,用科研的力量推進了我縣食用產業的發展,讓更多的山區農民走上了富裕道路;
他,用平凡的言行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忠貞和無私奉獻,給人以鼓舞和啟發……
……
他,就是我縣最高人才獎項——特殊貢獻人才獎獲得者吳克甸。
傾其一生鉆研食用菌
“人一生中只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簡單。” —— 吳克甸
每隔一段時間,人們總會看見一位穿著樸素、理著平頭,腰板挺得筆直、兩眼炯炯有神的老人,經常往返于縣城學后路和新建路間。此人正是菇民的好朋友、“現代吳三公”——吳克甸。
每當這時,街道兩側的食用菌原材料服務店老板總會問:“吳師傅,你又去食用菌研究所的實驗棚看香菇啊?”“搞食用菌生產40多年了,有感情了,反正在家也是閑著!”他笑呵呵地說。
吳克甸出身于松源鎮北門村一個貧寒農民家庭。他與“食用菌”打交道,始于1962年。老法栽培與推廣,草菇研發與栽培,是其此后十余年的主業。
1979年4月,吳克甸應邀參加縣科技座談會。在會上,他大膽提出了用木屑生產香菇,可以提高木材的利用率。縣領導覺得這想法可行,于是這位光腳農民被調到縣科委,從事食用菌科研工作。
很快,吳克甸就著手引進菌種進行栽培。當年10月,代料香菇栽培成功。次年,他把這項技術在10個基層點推廣,單產量達國內先進水平;接著他又開始推廣段木人工接種栽培香菇技術,再獲成功;至此,沿襲800余年的古老“砍花法”,終于在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大潮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1986年大年初一,得知福建古田已在研究人造菇木露地栽培法(袋料栽培法),他顧不上過年,就和同事跑去參觀了。在此基礎上,他成功研發了更為先進的人造菇木露地栽培法。不久后,他的這一成果在全國各地被積極推廣。
這也改變了慶元香菇的傳統生產習慣,由到縣外種菇轉為家庭種菇。同時,還帶動脫水烘干業、鮮菇冷藏業、食用菌機械制造業、運輸包裝業以及塑料業的發展。
為了使“慶元香菇”品質得到提升,他對食用菌的研究也到了“白熱化”程度。只有小學文化的他,在沒有老師指導下,翻閱了大量有關食用菌方面的書籍,走南闖北考察學習,并結合我縣實際加以消化、吸收,培育的品種一個接著一個。
他像是著了魔,不分晝夜,連節假日都不休息,只顧拼命工作。一次,半夜三點多,他突然來了靈感,趕緊披衣跑向實驗室,被他驚醒的妻子還以為他得了“夜游癥”呢!
十多年轉瞬即逝。他的研究成果令同行刮目相看:
他與其他科研人員研究成功的241—4等菌種,曾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在袋料上栽培獲得與段木栽培菇相似品質,產品大量出品國外;
他還攻克了灰樹花栽培難題,填補國內人工栽培空白,并參與灰樹花多糖提取物(保力生膠囊)的研究開發工作;
1998年退休后,他還主持研究了3個省級科研課題,1個縣級科研課題,均通過省級、縣級鑒定。其中“食用菌膠囊菌種”課題,專家認為屬國內先進水平;“袋栽花菇免割保水膜袋技術開發與研究”,是2004年前,慶元食用菌栽培中唯一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項目。目前上述兩項成果,已在全國各地大面積推廣和應用,效益顯著。
“從事科研工作面對的都是無聲的語言,每一點微細的變化,也許都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因此,科技工作者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承受得起失敗多、成功率低的壓力,我堅信只要朝著一個方面努力,堅持不懈地搞個水落石出,終究會有所收獲。數十年來,我在食用菌栽培技術創新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靠的就是黨的好政策和大家的支持,更是靠這種做好一件事的信條!” 談起工作態度觀,吳克甸認真地說。
窮其精力讓菇民致富
“我熱愛自己的家鄉,想為自己的家鄉做點有意義的事。” ——吳克甸
“吳克甸”成名了,他的業績不僅在縣內,國內被人知曉,甚至在日本等地都被傳頌……
“我們搞菌種的時候,想的就是怎么把新品種盡快推廣出去,讓農民口袋里能裝進更多的錢。”吳克甸說。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慶元引進科技、推廣科技,大力開展香菇生產,成了當務之急。這項工作讓誰來做好?
吳克甸二話不說,主動攬下苦差事,帶著8名同事下鄉巡回輔導,推廣段木新法栽培香菇技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這個相對閉塞的深山小縣,想要菇農改變老法制菇的生產方式,真不知要費多少功夫。可時間又不等人,怎么辦?只有走村入戶推廣,有時甚至給菇農當“長工”。
這個山頭走了,又跑到那個山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吳克甸的團隊,幾乎走遍了附近松溪、政和、云和、龍泉等縣的山間茂林。他們走到哪里,哪兒就播下了科技的“星火”,哪兒就長出用新法生產的清香陣陣的香菇。
1986年,慶元推廣人造菇木露地栽培被列入國家“星火計劃”。吳克甸更忙了,他帶領研究所工作人員全身心投入。
當年的《麗水日報》曾這樣報道:這一年,吳克甸跑遍了全縣所有的鄉鎮,與幾位同事一起,先后培訓示范戶586家,技術指導2000戶、5000多人次。
在此間,有一反映“吳克甸抱病救菇段”的故事廣為傳頌:這年8月的一天,從官塘鄉際下村打來了一告急電話,說陳家庭戶近千段菇木面臨全部腐爛的危險。第二天,吳克甸就趕了去,白天黑夜連著干,一干就是五天。沒想到,第六天病倒了,發燒近40度。可吳克甸卻不吭聲,硬是挺著身子又干了一天,直到滿意為止,為農戶挽回了超千元的經濟損失(當時肉價是0.67元/斤)。
類似這樣的事,還有很多。久而久之,吳克甸這個名字便家喻戶曉。因此,他也成了農村中最受歡的人,有的親切地叫他“吳師傅”,有的干脆叫他為“菇神”。
有了像吳克甸式的香菇科技推廣員,我縣的香菇生產在此后迅速崛起。據《慶元縣志》記載:1986年至1991年,慶元人造菇木從149萬段增加到4069萬段;推廣普及行政村從80個增加到340個;產值從200萬增加到7500萬元;1994年慶元香菇生產量達1.5億袋,干菇產量上萬噸,這相當于當時整個日本國干菇總產量。
竭盡全力為黨作貢獻
“我的技術是黨和人民給予的,我理應將自己的一技之長報之于黨交托的事業,用之于人民身上。我首先要為國家致富,為人民致富……” ——吳克甸
每每談起自己的成長,吳克甸總是動情地說:“這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我的。因此,我要做的就是竭盡全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無私地奉獻給人們……”這就是這位樸實的老共產黨員想要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的動力。
也許有人會問,大名鼎鼎的吳克甸能使菇業重振雄風,肯定身家不菲。然而事實卻令人難以置信。1990年5月1日的《麗水日報》曾這樣描述:他,在技術推廣中從來沒有收受過一份報酬,他僅靠微薄的工資生活,穿的是普通的衣物,抽的是低檔香煙,家里的一臺黑白電視機一直用到1989年。經他技術指導的菇農,許許多多成了萬元戶,可他,卻仍然兩袖清風,舉家節儉。
今年5月15日,記者在吳克甸臥室亦看到,除了一臺老式電視機,別無其他高檔家電。
當時,也有人勸他辭職“自己單干”。可他卻說:“1986年,我的工資只有37.5元。當時我一家7口人住在一個破舊房子里,我的生活不富裕,有時甚至拮據。取得一點成績后,也有外縣、外省的單位想用高薪聘請我,甚至許諾‘由我開工資’,我都一一回絕了。”
為什么呢?我們來看一下,上世紀90年代,他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的一段告白:“我想,就一個人,一個家庭、就生活來說,誰不希望過得好一點?我假如辭職自己干,確實相信能夠過上比現在好很多的生活,可是我覺得不能這樣做。因為,我今天有技術在身,這首先是組織上給我的專心專意從事食用菌工作的機會,為我學技術,搞科研創造了條件。我的技術是黨和人民給予的,因此,我理應將自己的一技之長報之于黨交托的事業,用之于人民身上,我應該首先為國家致富,為人民致富……”
2010年,吳克甸獲得我縣最高人才獎——特殊貢獻人才獎。其在表彰會上再次表露心聲:“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鄉做點事情,為鄉親們解決一些生產上的難題,這樣我心里會感到踏實。親情、友情、鄉情是我工作不懈的動力!”
“退而不休”是這位老者熱愛“食用菌”事業的真實寫照。據縣關工委不完全統計,從1998年退休至2008年,吳克甸直接向農民提供面對面的咨詢服務3500人次;此外,他還編寫了介紹香菇生產產前準備工作、裝料操作程序等科普文章,深受農民歡迎。
他說,他還將力所能及地在食用菌科研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人物名片:吳克甸,男,1938年9月出生,小學學歷,中共黨員,高級農藝師,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工作者,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主持育成香菇菌株“241-4”、“慶元9015”,已成為慶元縣乃至全國代料香菇主栽品種;創立了慶元香菇栽培技術模式并在全國推廣;主持研究成功灰樹花人工栽培技術并實現了產業化開發,填補了我國人工栽培灰樹花的空白。主持或承擔完成24項研究課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各級成果獎勵21項,科研成果轉化輻射至14個省份、210多個縣,實現經濟效益數十億元;1997年退休之后還積極參與食用菌科研、推廣與宣傳工作,開展了食用菌膠囊菌種制作技術和袋栽花菇免割保水膜袋技術等研究。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