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王子”——記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六渡河村大學生村官王為華
發布時間:2011-07-0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在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六渡河村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年輕人。三年前,他在這里率先開創了種植實驗基地,從此埋頭田間山坳。他的栗樹蘑林下種植思路給當地經濟帶來了全新活力,帶領村民們走出了一條致富新路。他,就是現任六渡河村栗樹蘑種植合作社理事長,人稱“蘑菇王子”的王為華。
新來乍到 初步接觸栗樹蘑
2008年,他剛到懷柔做村支書助理時,正趕上六渡河村產業發展的瓶頸期,尤其是支柱產業――板栗的市場價格也在逐年下降,產業發展急需一個新的突破口。剛做“村官”的王為華也在考慮,自己能做些什么?
“村官”入職培訓期間,王為華曾經接觸到一個栗樹蘑的項目。栗樹蘑,因依栗樹生長而得名,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并且種植技術已經相對比較完善。六渡村的村民對它也并不陌生,每年夏天他們都會上山采收野生栗樹蘑做成各種美味菜肴。經過一番走訪和調研,他開始計劃著引入栗樹蘑的人工種植。
選定目標后,王為華便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但村民報名的情況并不樂觀,原因在于栗樹蘑人工種植屬于新生事物,村民沒有管理經驗。另外,村民也擔心市場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萬一種植出來卻銷售不出去,利益就會受到很大的損失。
生長在農村的王為華能夠切身理解村民的疑慮。因為在土地里面刨食的農民不容易,他們的每一分錢都是用血汗換來的,所以他們每一筆投資都做得非常謹慎,他們怕自己的錢萬一投進去卻打了水漂。
敢為人先 精心經營試驗田
了解了村民的“心結”,王為華開始研究對策。他多方奔走,聯系農業種植專家舉辦培訓會,在村里的支持下成立了“栗樹蘑種植合作社”并任社長。
王為華提出由村里統購統銷村民種植的栗樹蘑,但也意味著要村里承擔幾十萬的風險,村委會曾為此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就在陷入僵局之際,恰逢北京市大力支持高校畢業生創業,王為華也因此從市科委爭取到了50萬元資金。
資金到位后,村民心里踏實了,種植戶由原來的十一戶增加到三十九戶。為了帶動栗樹磨產業的發展,王為華還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籌資3萬元建立起自己的“試驗田”,給村民做一個表率。
其實,王為華也有一些擔心。剛投資時,他還要還助學貸款,加上又借了不少同學的錢,一旦不成功,身上就有三四萬的債。最擔心的,就是如果發展失敗了,對村民的積極性和信心會有很大的打擊,這個產業就有可能永遠起不來。但是王為華已經下定決心,并盡百分之百的努力。
為了兼顧工作和實驗種植,王為華找村民一起合伙,他負責技術,合伙人負責日常管理。那段時間,他每天早晨四、五點鐘就起床趕到實驗基地干到七點多,然后再騎著自行車去村委會上班,下班后又直奔基地干到天黑才回家。
苦盡甘來 蘑菇走向致富路
種植栗樹蘑是一個相當復雜和艱難的過程。王為華承包了142個大棚,意味著要挖37方土作渠;把11噸重的菌棒放到里面;再把800多根竹竿窩成棚的形狀,一根根插到地里;為避免強風吹跑棚頂,還要用五百多塊石頭壓住栗樹蘑的開口;所有工作完成之后,要給棚安裝總共七百多米的微噴管道再裝上噴頭。那個時候,王為華手上全都是水泡,手好幾天伸不直。這是一場硬仗,但他堅信:試驗田必須成功!
讓王為華感動的是,村民們向他伸出了援手。他們在實驗基地做了義工,分文未齲菌棚搭起來了,管道鋪設完了,菌棒種上了,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待。一個半月后的一個早晨,王為華像往常一樣在地里巡查,突然發現棚地上有了一個令他激動的裂縫。第一茬蘑菇出來后,村民們紛紛向他詢問栗樹蘑的種植和管理方法。但在等待著第二茬蘑菇豐收時,由于遮陽措施不到位,一下子損失了幾百斤。成功從來都青睞于執著而不肯認輸的人。經過實踐的磨練,王為華和村民們終于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栗樹蘑種植方法。
栗樹蘑的產量有了,王為華便利用民俗接待、采摘、景點和賓館飯店等多種渠道,身體力行的跑客戶,做協調,為栗樹蘑實現產供銷一條龍開拓了寬廣的道路。三年來,合作社共發展社員50戶,栗樹蘑菌棒29萬棒,產銷栗樹蘑10萬斤,為農民增收80余萬元。
對于未來,王為華想得挺遠:先將自己的品牌打出來,再建制菌室,生產蘑菇有機食品,往后還要將蘑菇內的抗癌纖維提取出來,發展更加廣闊的栗蘑深加工產品。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