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1-08-0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75歲嘗試轉型,對大同市左云縣的煤老板吳成來說,是一個尷尬的新開始。
作為當?shù)氐谝粋€私營煤礦的礦主,2008年退出煤礦時,收購的國企給出的政策是允許他保留49%的股份。但之后煤礦再也不能由他作主了。管了20多年煤礦的吳,起初對此意見頗大,“我這礦從來沒有出過事故,用的是最貴的液壓支架。礦里原有的價值7000萬元的設備被棄之不用,重新添置設備需花1個億,作為持股人,還必須出資4900萬元參與設備購置。”
慢慢的,吳成將注意力轉向了農業(yè)。經過考察,吳決心投產食用菌白靈菇。但很快,吳成就嘗到了苦頭。
當時白靈菇的價格每公斤將近40元,吳被市場鼓舞,投入3000多萬元,建成100個大棚,成為全鄉(xiāng)唯一的食用菌生產基地。不妙的是,當年8月,剛開始試產白靈菇,市場價格就一路下跌至每公斤十三四元。通漲背景下,“干的多賠的多”的窘境開始出現(xiàn):產品價格一直下滑,成本卻一路攀升。兩年時間,吳賠了300萬元,“農產品都漲價,就是蘑菇不漲。”
成功的例子吳也知道:長治一家流水線生產白靈菇的廠,規(guī)模比吳的廠小,但效益和產量遠遠大于吳,已經在許多地方建成銷售點。如果再上一條生產流水線,可增加產量同時減少成本,但上一條流水線得再投入1000萬元。
再投放1000萬元,價格還下跌怎么辦?只對煤礦管理有經驗的吳,開始對這個新進行業(yè)有所猶豫。停產的話,投入就徹底打了水漂,再投入可能有更大損失。而且上了流水線以后,就需要聘請職業(yè)經理了,習慣了用20多名家庭成員管理產業(yè)的吳成,對此極不放心。
掙扎之后,吳最終判斷綠色農產品會越來越吃香,遂痛下決定,投入近5000萬元,不止上了流水線,還開辦了一家菌研所,開拓了白靈菇以外的菌類生產,外聘了不少大學生。對此,吳家的兒子們都表示支持。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