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8-2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既有莊稼人的淳樸和憨厚,又透出生意人的精明與能干,憑借自己從廢品收購站得來的農業書籍自學成才,依靠從廢品收購站積累的第一桶金發家致富,并帶領鄉親們共同富裕。他,就是馬向紅,西安市閻良區北屯街道李浩村新北組人。
1996年,在家務農的馬向紅看到種糧收益低,便在家發起了蘑菇。因投入少,技術不過關,沒有掙到多少錢。如何才能快速積累起第一筆資金?腦子活泛的馬向紅想到了開廢品收購站。正是這個決定,讓他不僅擁有了第一桶金,還擁有了一個汲取知識的寶地。
2003年,馬向紅拿著從朋友處借來的5萬元開起了廢品收購站。一方面,是蒸蒸日上的廢品收購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收四五千元的貨,純利潤就四五百元。短短1年時間,他不僅還完外債,還有結余。此后,這個小小的廢品收購站差不多每年都能保持六七萬元的純收入。另一方面,廢品收購站收來不少農業方面的舊書籍,馬向紅揀有用的全部留下來,一有空便如饑似渴地讀。“那幾年,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好好積累。”馬向紅笑著說道。
2007年下半年,為了更詳細地了解食用菌種植技術,馬向紅自費去上海、大連等地學習,主攻高效益的液態食用菌種植。2008年學成歸來,馬向紅將廢品收購站交給妻子打理,在相關部門和村上的支持下,先后投資60多萬元,建成了9座日光溫室大棚,準備大力發展液態食用菌。
萬事開頭難。對于沒有足夠實戰經驗的馬向紅來說,失敗更是家常便飯。從制作菌包到在無菌環境下接種,再到培菌直至最終發出蘑菇,每一個過程對馬向紅來說都是一個難過的關。菌種怕酒精。為了保證菌種的純凈,馬向紅愣是6年沒動酒。
靠著失敗、重做,再失敗、再重做的倔脾氣,馬向紅虛心求教,刻苦鉆研,終于把蘑菇做出了名堂,并鉆研出一套低成本高產出的“蘑菇大法”。在保證濕度環境上,他摸索出用修渠放水的省錢方法代替引進噴水灌溉設備;在提高產量上,他琢磨出在種植黃瓜、辣椒的大棚內套種食用菌,一季下來,可以多收入近萬元……每一次的實踐,他總會有不小的收獲。短短幾年下來,馬向紅成了遠近聞名的種蘑菇能手。
富了的馬向紅沒有忘記鄉親們。李浩村過去就有很多村民用傳統方法種植食用菌,群眾基礎好。為了幫助大伙致富,馬向紅一有空閑,就組織大伙學習,給他們講解液態食用菌的相關技術。在他的帶動下,目前村里已有60多戶群眾開始液態食用菌種植。
除了食用菌,馬向紅還負責蔬菜育苗。這個愛動腦子的農村人,沒有盲目地埋頭苦干,而是及時掌握市場信息,引導菜農根據市場需求來生產,防止盲目跟風。2009年底氣候反常,菜苗價格一路攀升,可馬向紅沒有多收群眾一分錢,反而將苗種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給了菜農。“鄉里鄉親的,不能掙這昧心錢。”實誠的馬向紅贏得了大家的信賴,大伙都愿意在他這兒訂苗種。去年,馬向紅僅育苗的收入就達5萬元。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