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老張”的生意經
發布時間:2011-12-1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老張名叫張海潮,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喬端鎮石鼓村人。提起現年56歲的張海潮,當地人都知道且各個豎起大拇指,夸他是個能人,干事有眼光,但他真正出名是因為他很“倔”,只要他認準干的事十頭牛也把他拉不回來。
老張名叫張海潮,南召縣喬端鎮石鼓村人。提起現年56歲的張海潮,當地人都知道且各個豎起大拇指,夸他是個能人,干事有眼光,但他真正出名是因為他很“倔”,只要他認準干的事十頭牛也把他拉不回來。
頭腦靈活,敢做吃螃蟹第一人
石鼓村位于南召最西邊,離喬端鎮還有50多里。1986年,張海潮當兵復員回鄉,當時村里1000多口人都靠種地為生,人均年收入不到300元。但就是這樣一個貧困、偏僻的村子,卻吸引了不少外省的農民來這里租地種香菇,這令張海潮感到很好奇,決定一探究竟。1989年春,張海潮經人指點專程去了一趟湖北省隨州市草店鎮,看到這里家家戶戶都種香菇且價格很高,每斤干菇可以賣到100多元錢,他大受啟發。
回到家后他琢磨起來:自己所在的村子守著大山,有條件、有人力,別人能種,為啥我們不能種?說干就干,他開始動員村里群眾和他一起種香菇。“沒有技術,沒有菌種,種出來賣到哪兒?”“賠錢他管咱們嗎?”大家紛紛質疑老張的想法。但是張海潮覺得,這個項目中!
倔強的他一方面通過熟人從湖北請技術員到村里,一方面東拼西湊籌到12萬塊錢,決定自己先種3萬袋,管它是掙是賠,先學到技術,再帶領村里群眾一起種。在老張的精心照料下,當年干菇收成1000多斤,收益將近20萬元。看到這些,村民們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還是海潮有眼光,咱也跟著干吧!”很快,村里有300多戶群眾主動找到張海潮學習種植香菇。
1995年,當全縣開始普及種香菇時,喬端鎮石鼓村的香菇已經發展到近10萬袋,單香菇一項每戶增收近2000元錢。為了推廣菌種,給大家搞好技術服務,張海潮成立了一家食用菌開發公司,僅技術員就聘請了10名,每季服務香菇農戶達500多戶,香菇產業逐漸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敢打敢拼,轉行賠錢買教訓
正當老張的香菇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家門口漫山遍野的山楂、桔梗等中藥材又吸引了他的目光。他隨即在鎮上開了個山貨收購門市部,生意也做得風生水起。
1999年,山萸肉價格一路狂飆,從每公斤五六十元直線漲到100多元。由于沒有充分了解市場行情,對市場風險缺乏充分的分析,在老張以每斤50元的價格收購了1萬斤山萸肉的當月,山萸肉價格卻狂跌不止,一直跌到每斤4元錢。這次盲目收購、捂貨惜售不但搭進去了老張的全部本錢,還讓他壓貨三年,生生賠進去了將近50萬元。
能打能拼,能掙能賠,這下子張海潮更加出了名。老張的親戚、朋友紛紛埋怨他:“好端端放著掙錢的事不做,冒著風險去改什么行?”同時又替他捏了一把汗,擔心他從此一蹶不振。“做生意哪有凈賺不賠的!誰讓我讀的書少,只當花錢買教訓了。”老張出人意料的輕松讓大家松了口氣。
“倔”勁不減,創業路上不停步
老張骨子里的那股“倔”勁沒有讓他因為這次生意上的失敗而停止,他用敏銳的眼光不時地搜尋著下一個目標。2009年5月,他幾經周折,花了10多萬元從湖南張家界買回了100條平均只有6錢重的娃娃魚苗。
這個倔子,又要去冒險!要知道,全縣還沒有一家人工養殖娃娃魚的,又是沒經驗、沒技術,能成嗎?
面對村民們的質疑,老張苦笑不吱聲。因為,他了解自己村里的山,山里的河。很久以前,這兒的石壯河里就曾有很多野生娃娃魚,當地村民對其生活習性、特點都熟悉。目前,人工養殖娃娃魚價格漲勢明顯,市場價每斤售價高達2000元左右,還常常是有價無貨。因此,在張海潮眼里,投資娃娃魚養殖占天時,地利,有一干!
如今,老張養殖的娃娃魚平均每條已有兩三斤重,每斤按市場價至少能賣到1500~2000元。為了把娃娃魚的項目做大,張海潮專門在村里籌辦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打算利用大山深處的山洞,組織當地村民一起人工馴養娃娃魚。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