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4-2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主持人:記者 劉強
嘉賓: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會長 戴中久
民以食為天,菜籃子永遠是老百姓關注的話題。就在大家對去年蔬菜價格的劇烈波動有所淡忘的時候,前不久京穗等地又傳來大蔥價格暴漲的消息。實事求是講,雖然近些年來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上依然薄弱,基礎設施落后,產銷銜接不緊密,農產品的價格猶如過山車,“買難”、“賣難”等頑疾仍時有發生。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提高市場流通效率,切實保障農產品穩定均衡供給,建設一批非營利性農貿市場,以圖破解農產品“買難”、“賣難”價格忽高忽低等頑疾。本期對話嘉賓是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會長戴中久,針對農產品流通領域的一些熱點話題,來談談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建設和調控問題。
主持人: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9年聚焦“三農”。請問從農產品的流通環節來看,您從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看到了哪些新亮點?
戴中久:連續9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是以“農”字為頭,基本上都是以“保生產”為主線,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亮點之一是首次將農產品市場流通工作作為特定部分寫進文件,同時用3個章節表述農產品流通環節的一些政策。文件明確提出,提高市場流通效率,切實保障農產品的穩定均衡供給。這既反映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農產品流通市場的高度重視,也表達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解決農產品流通市場問題的決心。
從3個章節的具體內容來看,其將近幾年國務院對于推進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所出臺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全部歸納,比如,農超對接、電子商務等。但這些措施中最大的亮點是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定性給予明確——非營利性。農產品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重要載體,在國外,農產品批發市場基本是由政府投資,政府管理或招標管理。我國的批發市場都是由企業投資、企業經營,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管理完全拋向了市場,這也就淡化了政府在農產品流通市場的調控能力。此次中央一號文件把農產品市場界定為非營利性,并對市場投資主體也給予了明確,要求有條件的地方通過投資入股、產權置換、公建配套、回購回租等方式,建設一批非營利性農產品批發市場、零售市場,也就是說完全市場化的批發市場將逐漸過渡到以政府為主導的運營模式,這將為政府調控市場提供重要保障。
主持人:去年先有土豆滯銷,又有“姜”濤急下、菜價急速“跳水”,不久前,又有京穗等地大蔥價格暴漲,農產品的價格猶如過山車,“買難”、“賣難”問題交替出現,請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哪些?
戴中久:農產品價格的過山車及農產品特別是蔬菜的“買難”、“賣難”的根本原因為供需不平衡,供求大了,價格下跌,出現賣難;需求大了,價格上漲,出現買難。導致供需不平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生產的千家萬戶與市場的千變萬化之間的矛盾;第二,產需信息不對稱,這也是導致跟風種植的重要原因;第三,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還不夠完善,流通能力不強,中間環節多、流通費用高,不能及時地對接市場;第四,對種植的指導性不強,信息發布體系還沒有建立;最后,我國應對突發事件的預警機制還不完善,蔬菜生產大多靠天收成、靠天吃菜。我國地域遼闊,氣候變化多樣,自然災害給蔬菜生產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常常出現災年產量小出現買難,豐年產量大出現賣難的情況。
我國農產品流通市場的“買難”、“賣難”交替出現,這與中國國情、生產狀況、市場狀況緊密相連。在西方國家,其生產集約化程度非常高,產需對接水平非常高,市場流通的現代化,物流冷鏈體系的建設也非常高。在日本或韓國盡管是小農生產,但為其組織了合作社,將分散的生產者組織起來,讓合作對接市場,以達到產需對稱。
主持人:“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現象的出現,一些人質疑農產品價格的暴漲暴跌與游資進入和炒作有關,請問您是如何看待的?
戴中久:我個人認為游資進入和炒作不是導致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的主流,但不排除由于利益驅使,一些不法商販對便于儲存和運輸,產量小且集中的農副產品囤積居奇,惡意炒作,但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的決定性因素是我說的上述五點,游資炒作只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國家發改委、國家工商總局等有關部門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也在打擊農產品惡意囤積、哄抬價格、擾亂市場等不法行為,收效顯著。
主持人:在解決農產品“買難”、“賣難”問題上,您有哪些建議呢?
戴中久:首先,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強對種植的指導性,要完善農產品信息發布制度,要對市場趨勢進行前瞻性分析,為農民提供市場預期信息,引導農民根據市場變化及早調整種植。
其次,要積極發揮市場的調控作用,要建立蔬菜國家、地方兩級收儲制度。在價格偏低情況下,為了保護菜農的利益,國家可以儲備一些。當價格暴漲的時候,國家又可以投放一些來抑制菜價。這種辦法在生豬等方面已經有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我們希望政府在這方面出臺一些措施。目前,一些地方也開始實施蔬菜收儲制度,但國家級的收儲制度還沒有建立,這就導致調控力度的偏弱。
最后,大力發展農超對接等新型流通體系。從2007年開始,商務部農業部就主推農超對接,農超對接簡單來說就是讓農產品直接進入超市。讓農產品進入超市的主體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超市簽訂協議,按照超市提供的品種、質量、數量、價格進行按需生產,也將分散的農民集中起來了,生產集約化了,實現了產銷的有機對接。農超對接運營5年來,可以說逐漸發展并成熟,其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了流通成本,保證了食品安全,未來將很有生命力。現在農超對接的內涵也擴大了,延伸出農校對接、農餐對接、農社對接等多種形式,這是對農超對接的有力補充。同時,農超對接與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良性競爭,也促使農產品批發市場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走出去,發揮其市場調節作用,而不是單純地坐地收租。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