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6-3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記者 徐磊) 在“中國食用菌之都”古田縣有這樣一位泰斗級人物,卻始終保持著農業工作者的本色,他的名字叫丁湖廣。6月14日在采訪丁湖廣時他對記者說道:“最好的老師是農民,我的知識是在農村學到的,我應該把我掌握的技術還給農民,讓更多農民搞好食用菌生產,發家致富。”
丁湖廣今年已經77歲高齡,從事食用菌研究有50多年,曾任古田縣食用菌協會會長、福建省食用菌協會副秘書長、中國食用菌協會理事、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首屆常務理事;1995年,被中國科協授予“全國農村科普先進工作者”和“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優秀理事長”兩枚勛章……
心系農民,走上專研之路
老丁與食用菌的不解之緣,緣于一次偶然的機會。1960年,風華正茂的丁湖廣在古田縣平湖鎮供銷社工作,那天,他突然發現稻草里竟長出一朵灰白色的草菇。于是頓生靈感:能否將廢棄的稻草利用起來種菇,“變廢為寶”?25歲的丁湖廣從此走上了食用菌探索之路。
1965年,在福建省外貿局食用菌專業工程師陳啟水的指點下,丁湖廣主持開展“稻草露天栽培草菇技術試驗”項目,獲得成功:每50公斤稻草產草菇10公斤。這個項目很快在全縣推開,他寫的《農村稻草種菇大有作為》報告更是作為中央辦公廳參閱文件批轉各部委。
老丁的名聲漸漸傳播開來。從此,沒上過大學的丁湖廣,踏上了研究食用菌的道路:一方面,他奔波于山區之間,與農民朋友打成一片,吸取了菇農不少經驗教訓;另一方面,他從書店購買了微生物方面的大量書籍,并訂閱《食用菌》專業雜志,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
上世紀70年代以來,老丁積極參與研究利用雜木屑和農作物秸稈代替木材栽培銀耳、香菇的新技術;八十年代中期,他開始研究竹蓀野外生料栽培以及真姬菇、袖珍菇、白靈菇、杏孢菇等珍稀菇菌的開發;1996年從古田縣供銷總社退休后,他繼續從事食用菌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完成8個項目,2項獲國家發明專利。
傳道授業,傳播種菇技術
“我的知識來源于實踐,都是很實用的技術,我給農民們講課,他們都能聽得來,而且非常歡迎我。”老丁說,“幫助農民種食用菌,然后看‘銀(銀耳)花朵朵開’,聞‘菇香處處飄’,我感到非常欣慰。”
2012年3月17日的一天,邊遠老區基點村的鳳都鎮石坑村農民種的香菇產量高但品質未達標,效益仍然沒有實現,農民急在心里,這件事被老丁知道后,當天就趕到與南平交界的石坑村,經過“把脈問診、對癥下藥”認定是不干凈的床畦溝蓄水潑到菌筒上引起的,于是他教農民改進澆灌方式,引進山上泉水入棚噴灑。當晚還在村里草坪上,為80多位菇農講述香菇如何優化品質,直到深夜。
學有所成的丁湖廣,把“致富農民”當成自己人生的奮斗目標。30多年來他闖南走北,足跡遍布閩、浙、贛、晉、陜、藏等18個省區,廣泛傳播種菇技術,為農民開辟了食用菌致富的新門路。
同時,老丁還為加強兩岸菇業交流做出了貢獻,2005年11月在首屆海峽兩岸食藥用菌學術研討上發表了《鄉球菌生物學特性及馴化栽培技術探討》論文,引起學術界關注,臺灣省香菇技術研究協會陳宗明會長等8人還組成訪問團,專程來到古田縣參觀訪問,雙方建立關系,架起了海峽兩岸菇業交往的橋梁。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