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6-3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提起楊德兵,認識他或聽說過他的人,沒有一個不豎起大拇指:不僅佩服他勤勞致富、科技致富,更敬佩他帶領鄉親共同致富的精神。楊德兵是會龍鎮熊家橋村人,他 2010年從外地返鄉,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建起了高坪區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該基地目前有生產大棚 20個,年產食用菌30萬包,產值達300 多萬元。楊德兵實現了自己創業致富的夢想,也帶動了當地群眾自主創業、科技致富的熱潮。回首創業過程,楊德兵深有感觸地說:“多虧了遠程教育這個好老師”!
楊德兵生于 1975 年。初中畢業后,和當地其他青年一樣,奔赴沿海城市打工。他先后在建筑隊、電子廠、磚廠干過,因為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存下了一些積蓄;后來又從廠里出來,租了個攤位賣蔬菜。在外闖蕩許多年,他增長了不少見識;蔬菜生意也做得不錯,日子倒也過得去。但是,楊德兵一直覺得,這只是“小打小鬧”,他一直都想自己創業,“大干一場”。
2009年春節,楊德兵參加村里組織的遠程教育學習,其中一篇《遠程教育讓他成為“雞王”》的報道吸引了他。該報道介紹了本區斑竹鄉楊金泉養殖“蟲子雞”創業致富的事跡。他突發靈感:“搞養殖可以致富,搞種植行不行呢”?在廣東賣蔬菜時他了解到,食用菌的價格高,種植食用菌,只要搞好了,肯定能致富。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詳細了解了村里閑置土地和富余勞動力的情況,又請來行家分析本地土壤、氣候是否適合菌類生長。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立刻奔赴周邊的順慶、蓬安、廣安等地調查,發現食用菌市場需求量大,種植食用菌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他先試種了幾百盤金針菇,幾個月下來,效益很不錯。這更堅定了他種植食用菌、創業致富的決心。懷揣夢想,說干就干,楊德兵把廣東的蔬菜攤位轉給別人,把妻子也叫回來,一起開創新的事業。
村黨支部對楊德兵自主創業、科技致富的行動非常支持,幫助他協調租用了村里幾畝閑置的土地。楊德兵買來塑料布,搭起3個大棚,捋起袖子準備大干一場。他原以為,大規模種植同“散種”一樣,只要勤勞肯干,就可大獲豐收。就在他滿心期待,準備享受收獲的喜悅時,卻發現有的菌不止出菌率低,而且經常開裂,不受市場歡迎。
正當楊德兵一籌莫展之時,他的“老師”來了——村里的遠教站點管理員楊世樂告訴他,遠程教育網絡里,有很多關于種植食用菌的節目和課件。
楊德兵立即來到村活動室,在楊世樂的幫助下,打開遠程教育終端,細心搜索關于食用菌種植的節目。通過學習,他詳細了解到大棚種植中塑料薄膜選材的重要性。原來,種植食用菌的塑料薄膜要求通風隔熱,不能用普通塑料膜;食用菌的生長有嚴格的溫度要求,自己沒裝溫控設備,溫度沒有控制好,導致出菌率低;食用菌的采摘有時間要求,自己之前不懂這些,采摘間隔過長,導致菌開裂,影響銷售。楊德兵越看越喜歡,越看越精神,不斷搜索相關知識、不斷做筆記。從此,村遠程教育站點就成了他的“老師”,一遇到拿不準的問題,他就到村遠教站點尋找答案;只要一有空,就到站點學習有關食用菌種植的新知識、新技術。長期下來,他不僅成了食用菌種植方面的專家,也成了食用菌銷售市場的“情報中心”。
“磨刀不誤砍柴工”。楊德兵在熟練掌握食用菌種植技術,熟悉全國銷售市場后,花下“大價錢”,購置食用菌專用塑料棚和移動空調溫控設備等,一次性建了20個大棚。會龍鎮黨委、政府也給予他大力支持,幫助他租用土地、協調貸款,并獎勵他5000元現金。
大棚建好了,技術成熟了,各種食用菌長勢喜人。楊德兵積極拓展銷售渠道,通過遠程教育網絡發布銷售信息,他的食用菌基地實現了產銷兩旺。食用菌基地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熊家橋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該基地目前有固定工人30名,臨時生產人員80多人。
楊德兵沒有就此停步,他一直在想,怎樣才能在自己致富的同時,帶領群眾一起致富。在會龍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他把自己長期點滴積累的技術公開出來,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鼓勵當地群眾自主創業,并無償對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本著“合作、平等、共贏”的理念,帶領群眾共奔康莊大道。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