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8-1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很早就聽說,雙鴨山市嶺東區的林林食用菌培訓基地是我市目前規模較大的一家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可是想親眼見到這家基地的“廬山真面目”卻不容易。幾次聯系基地的負責人林淑清,她都在外地學習,終于在她近日回到雙鴨山后,我才親眼見到了這位專心于食用菌事業的人。
來到林林食用菌培訓基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草叢中擺放得整整齊齊的木耳營養基,走近了才了解其中的端倪,每一袋營養基上都長滿了肥肥的木耳葉片。林淑清笑著拿起一袋木耳說:“今年年份好,我這一袋木耳就能掙1塊錢,一畝地我可以擺放10000袋這樣的木耳營養基。可是,這一畝地要是種傳統的水稻、玉米、黃豆,最多能掙5000元……”沒等我開口,林淑清便和我算起了經濟賬。一說起栽培木耳給她的生活帶來的變化,林淑清更是打開了話匣子。2005年在市就業局的培訓班上第一次聽說食用菌栽培技術的林淑清只是一名普通的下崗工人,強烈的創業夢想激勵著她。于是,她在當時市就業局的幫助指導下,學習了木耳等食用菌的栽培技術。可是,當她要創業時,資金問題卻成為她面前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怎么辦,堅持還是放棄?艱難的抉擇讓林淑清幾天幾夜睡不著覺,嘴上生滿了水泡。就在林淑清準備放棄的時候,當時市就業局領導帶著幫她申請的小額貸款來到了她的家,林淑清受到極大鼓舞,她賣掉了自家唯一的房子,又從親戚朋友那借了10多萬元,開始了她的創業路。可是這條路并不平坦,第一年,對食用菌栽培技術不十分精通的林淑清,引進的木耳品種并不適應嶺東區的自然環境,長出來的木耳都是團狀,和我們平時看到的一片片木耳相差甚遠。 看著這些“團木耳”,林淑清心里五味雜陳,本就是負債的林淑清非常需要這第一筆“收成”來周轉資金,可是這樣的木耳要是走出了她的加工廠,就等于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最終林淑清硬是沒有讓一片木耳走出她的林林食用菌加工廠,全部就地埋掉了。“當時就感覺像天塌了一樣。”一直笑著的林淑清臉上掠過一絲陰云,但轉瞬又被堅毅所代替,“家里還有兩個上學的孩子呢,我不能這樣就放棄!”這之后,林淑清比原來起的更早,睡的更晚,一有時間她就會到書店里看相關的栽培書籍,并更換了栽培的菌種。說起那段低谷時光,林淑清輕描淡寫地用一句“五年沒給自己買過一件衣服”代過,可是我還是能從她如今滿是幸福的臉上,找到對于那段時間在她心里留下的深刻印象。她說:“我自己倒沒什么,只是覺得非常愧對兩個孩子,那時候正是她們上大學的時候而我作為母親卻什么都給不了她們。但兩個孩子卻非常懂事,每到節日都會通過短信安慰、支持我,我的成功是在她們的支持下走過的。”
如今,林淑清的林林食用菌培訓基地已經成為我市一家集食用菌栽培、加工為一體的規模企業,并且長年安排下崗職工在這里學習、就業。“咱不能忘本啊。”林淑清說,當年我就是一名下崗工人,能有今天我不會忘記當年市就業局給我的幫助,如今我有能力了,我要把這份情義傳遞下去。
說到今后的發展,林淑清說,現在對食用菌的加工還停留在低級的粗加工上,這種加工技術含量低,所帶來的產品附加值也不高,企業就不能獲得更高的效益。我現在要做的就是要延伸食用菌的加工產業鏈,不只把它做成“微波木耳塊”,我還要繼續深加工,比如做成以食用菌為主餡的速凍餃子。養過木耳的營養基,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有機肥料,這里面的木屑可以保持土壤的松軟度,適量的石灰還可以起到殺蟲的作用,當達到一定規模以后,我們的營養基完全可以出售給農民們做有機肥料,而新的營養基卻只需要玉米芯、黃豆秸稈等農作物廢物粉碎充填即可,這是非常符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下一步,我要做的就是把我的食用菌產業鏈拉長,做成我市的“獨一份”。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