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8-1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2012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發[2012]1號),提出要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為建設現代農業提供有力的科學支撐,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緊緊抓住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重大機遇
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科技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5%。同時要清醒地看到,農業科技面臨的要求更高、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我國已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現代農業的歷史新階段。2012年中央1號文件突出強調農業科技創新,進一步明確了農業科技在現代農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明確了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和社會性,出臺了一系列覆蓋面廣、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決策,為農業科技事業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遇。各級農業部門必須深入領會中央1號文件精神,切實把思想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牢牢把握重大機遇,乘勢而為,加快落實,扎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取得重大突破。
二、進一步明確新時期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思路目標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央1號文件的部署,堅持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定位,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科技發展道路,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首要任務,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為主要目標,以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為基本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體制機制,強化聯合協作,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提升農業科技對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保障能力、對農民持續增收的支撐能力、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引領能力,到“十二五”末,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以上。
三、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加快農業科技創新
堅持按產業需求部署農業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推進農業科技與農業農村經濟更加緊密結合。依托農業行業科研專項等各類農業科技計劃項目,重點支持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機械化、農業防災減災、農產品加工、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與節本增效等6個方面的農業科研工作。根據不同地方的生態條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科學確定本地本區域創新方向和重點。強化農業科技頂層設計,優化創新力量布局,中央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校著重加強前沿技術和基地研究,地方農業科研院校更加注重解決本地農業產業技術需求。加大支持力度,進一步強化地市級涉農科研機構建設,強化其技術研發以及引進遴選、集成配套、示范推廣適用技術的功能,充分發揮其鏈接科研與推廣的關鍵作用。加強地市級涉農科研機構與地市級農技推廣機構的有機銜接和密切協作,推進地市級涉農科研機構納入省級科研機構直接管理。鼓勵社會力量開展農業科技研究,鼓勵農業企業開展應用科研,促進其盡快成為農業商業化育種、農藥、獸藥、化肥、農機裝備、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的技術創新主體。
四、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
進一步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的科技資源組合模式,大力推進科技力量整合和資源共享,鞏固強化中央與地方上下貫通、不同區域和不同專家聯合攻關的新格局。堅持首席科學家負總責,明確目標任務和工作分工,全面實施454項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十二五”重點創新任務,及時發現和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堅持以綜合試驗站為主體,鼓勵崗位科學家積極參與,每年培訓10萬名以上基層骨干農技人員和種養大戶。研究探索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與地方創新團隊的對接機制。形成統籌規劃、合理分工、密切協作、協同攻關的發展局面。努力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各省份普遍設立產業技術體系地方創新團隊,有條件的地方要盡早啟動省級農業行業科研專項。建立民主開放、團結協作、務實高效、誠實奉獻的體系文化,加強體系信用評價,營造體系持續健康發展的氛圍。
五、提升農業科研設施條件水平
積極爭取財政、發展改革等部門擴大經費投入,強化儀器設備、野外設施、化學試劑、實驗動物、圖書文獻等科研條件建設,大幅度提高農業科研設施條件水平。以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應用研究示范基地建設為重點,啟動實施好《全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規劃(2013-2017)》,力爭盡快取得突破。大力推進以學科群為主線的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建設工作,完成30個“學科群”布局工作,形成以33個綜合性重點實驗室為龍頭、195個專業性和區域性重點實驗室為骨干、269個科學觀測實驗站為延伸的農業部重點實驗室體系。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績效評價和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提高農業部重點實驗室的運轉效率和創新效率。
六、突出抓好種業創新
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加快《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及配套政策的出臺與實施。增加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投入,支持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點開展種質資源搜集、保護、鑒定,創新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創制改良育種材料。加快培育一批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等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新品種,重點在適應機械化生產、設施化栽培的新品種上有新突破。支持企業與優勢科研單位建立科研合作平臺,引導商業化育種資源和人才向企業流動。建立種業發展基金,在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農業行業科研專項、種子工程、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中,加大對“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投入力度,支持企業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堅持品種權保護與品種審定相銜接,品種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和示范展示相配套,三年內在糧棉油生產大縣完成新品種引進示范場建設。做好地方特色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培育優良畜禽新品種。優化調整種子企業布局,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推動種子企業兼并重組。鼓勵大型企業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進入企業。調整品種審定指標體系,建立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從國家層面建設好海南南繁基地、西北和西南優勢種子生產基地,鼓勵種子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通過新增一千億斤項目、農業綜合開發、種子工程項目,加大種子生產基地項目投入,提高種子生產基地的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集約化水平。加大種子儲備財政補助力度,啟動雜交玉米、雜交水稻種子生產保險試點。深入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工作,強化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管理,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套牌侵權、搶購套購等違法行為,營造種業發展良好環境。
七、積極培育現代生物農業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面向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通過政府推動、市場引導、政策支持和項目帶動等措施,積極推動骨干企業與優勢農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實質性聯合體,探索建立科企合作新機制。把實施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作為推動現代生物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強化生物安全評價,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根據轉基因產品的研發進程、技術成熟度和社會接受程度,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加快解決轉基因生物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加大對綠色高效生物農藥、生物肥料關鍵技術研發和重大產品創制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強基因工程疫苗、生物飼料和獸藥產業,加強動物疫病診斷試劑盒、快速診斷檢測以及新型疫苗等研制、審定及產業化,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八、創新農業科技體制機制
深化農業科研院所體制改革,進一步,明確中央、省、地三級農業科研院所的公益性定位。推進落實好中央1號文件關于“提高公益性科研機構運行經費保障水平”的要求,努力爭取大幅度增加基本支出、基本科研業務費、修繕購置專項費等穩定性經費投入。建立完善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立項機制,立項環節充分聽取農業一線生產者和管理者的意見建議,確保課題來源于生產實踐。繼續探索完善擇優定向委托、連續滾動支持的立項方式,加大對科研人員穩定支持力度,促進科研人員安心工作、潛心研究。立足本地區本單位工作實際,研究出臺政策措施,探索建立適合不同機構、不同人員的分類評價機制,切實解決重論文輕發明、重數量輕質量、重成果輕應用的問題。鞏固聯合協作機制,進一步推進科研機構、推廣機構、教學機構、企業等協同創新,強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提升科技創新與應用的合力。完善科技項目管理和科技經費管理制度,提高科技經費使用效率。提高知識產權意識,加強農業知識產權的創造、應用與保護。加強農業科研誠信建設,營造科學民主、寬松包容的學術氛圍。
九、建立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制度
按照現代科研院所建設的要求,加快建立“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制度。完善院所長負責制,加強院所領導班子建設,進一步強化黨委、職工代表大會和學術委員會的作用,不斷推進科學民主決策。明確農業科研院所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凝練優化學科領域,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創造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務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加強人才隊伍與薪酬體系建設,依據學科領域、研究方向組建創新團隊,按需設崗,按崗聘用,明確崗位用人標準,探索建立與科技評價相配套的薪酬體系。嚴格農業科研院所財務規范管理,統籌使用農業科研院所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強對農業科研院所的綜合與分類考核評價,提高科學性、公正性和權威性。
十、深化基層農機推廣體系改革建設
建立按種養規模和服務績效落實農技推廣工作經費的長效機制,切實解決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經費不足的實際問題。推進提高基層農技人員待遇水平,確保基層農技人員工資收入與基層事業單位平均工資水平相銜接。落實資金,明確任務,確保2012年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基本覆蓋所有農業縣(市、區、場)、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扎實實施好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為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新建或改擴建業務用房,配備檢驗檢測、推廣服務等儀器設備和交通工具。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工作納入績效考評,對機構設置、隊伍建設、工作經費、條件建設、制度改革、人員待遇等情況進行綜合評估。認真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崗計劃試點,統籌規劃部署、規范選拔程序、確保人員素質,落實工資待遇、社會保障、學費補償、事業單位優先錄用等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到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工作。加快健全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全國鄉鎮農產品質量監管機構的建設任務。明確鄉鎮農技推廣、動物防疫、農產品質量監管機構的公益性定位,細化公益性職能,科學設置公共服務崗位,全面實行人員聘用制度。盡快把縣級主管部門、鄉鎮政府、農民三方考評制度落實到每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完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管理體制,提倡服務在鄉、管理在縣,實現管人與管事的有機統一。
十一、積極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充分發揮不同主體在農技推廣服務中的作用,加快建設以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業科研教學單位、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廣泛參與的“一主多元”的農技推廣體系。采取支持高等農業院校承擔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建立農業科技園和農業示范基地、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等多種措施,充分發揮其在農業技術推廣和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高等農業院校應進一步強化主動服務“三農”的意識,完善職稱評聘、工作考核等激勵機制,積極建立推廣型教授、推廣型研究員制度,探索完善專家大院、院縣共建、科技特派員等多種多樣的服務模式。大力支持和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力量開展農技推廣服務,積極探索公益型農技推廣服務多種實現形式。加強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大力推進統防統治、跨區機收等關鍵生產環節的統一技術服務。
十二、大力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技術
本著讓農民沒有風險地使用技術的理念和要求,每年遴選發布一批適于各地的主導品種和輕簡化、標準化實用技術,采用多種形式普及與傳播。突出春耕春管、三夏、秋冬種等關鍵季節,大力組織農業科技人員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服務,鼓勵院士專家到基層到農村給農技人員、種植大戶、農機大戶等進行面對面授課。采取部省聯動的方式,深入實施全國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行動。利用12316三農熱線、農業信息網站、廣播電視節目、手機短彩信服務平臺等方式,在全國開展“12316信息進農家”活動。大力示范推廣防災增產、節本增效、生態環保、安全優質等關鍵技術,推動大幅度增加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良法補助。普遍推行“專家定點聯系到縣”、“農技人員包村聯戶”等制度,實現對農業大縣、重點鄉村全覆蓋。在水稻主產省(區、市)繼續實施好超級稻雙增一百行動,以推廣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以及開展主體培訓為關鍵措施,全年推廣超級稻1億畝以上,力爭實現畝增產100斤、節本增效100元的目標。全力抓好東北玉米雙增二百科技行動,穩定面積,主攻單產,以優良品種、栽培技術、工程機械等三大技術融合為突破口,力爭到2015年在示范區實現玉米畝增產200斤、節本增效200元的目標,輻射帶動整個東北地區玉米大面積均衡增產。
十三、著力打造一批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
在全國創建300個左右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積極探索金融資本參與示范區建設的有效實現形式,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在全國2132個縣(市)、6000個村啟動1000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示范基地建設工作,集成示范150項輕簡化技術,促進農業科研與產業發展有效對接。在鞏固50個縣市和500個鄉(鎮)開展整建制推進的基礎上,選擇基礎好、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科技水平高的5個市(地)率先開展整市(地)高產創建試點,建設一批“屯半糧鄉”、“屯糧縣”和“屯糧市(地)”,推進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向縱深發展,示范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在園藝作物優勢產區選擇600個園開展標準創建,并選擇若干產業基礎好、種植規模大、品牌影響大、區域優勢突出的蔬菜、水果、茶葉產業帶建立一批標準化示范區(縣),實現標準化生產技術全覆蓋。深入開展畜禽水產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推廣一批適度規模養殖模式和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化模式。進一步抓好100個農機綜合示范區和100個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示范單位建設,深入開展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基地建設。
十四、振興發展農業教育
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2年)》精神,與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振興發展我國農業教育的若干意見》,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升高等農業教育質量,積極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大力加強農民教育培訓。通過實施部部共建、省部共建農業大學,加大對高等農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把優勢農業學科發展好、繼續農業學科建設好、新型農業學科培育好,提高農業學科建設的科學化水平。積極爭取優惠政策,吸引優秀高中生報考農科院校和涉農專業。加大高等農業院校對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力度。創新農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大批優秀實用人才。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參與興辦農業職業教育,引導農業企業與農業職業院校等組建農業生產實訓基地。
十五、加快建設農業科技隊伍
全面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和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著力推薦人才政策創新,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實施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合力打造農業人才精品工程。充分發揮重大農業科研項目、重大科研基地凝聚人才、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重要作用,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科研人才的創新能力。創新體制機制,加快青年農業科研人才培養。廣泛開展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分層分配定期培訓,實施好萬名農技推廣骨干培訓工程,分行業分領域加快培養農業技術推廣骨干人才。以實際貢獻量為重要指標,完善人才評價標準,改進人才評價方式,建立科學的農業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完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職稱評定結果標準,評聘職數向鄉鎮和生產一線傾斜。積極創造條件,引導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到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工作。
十六、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加大各類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力度,擴大培訓規模,提高補助標準。大力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努力培養一批能夠帶領農民群眾共同致富的發展帶頭人。深入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加快培養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和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切實把培養職業農民作為一項重大基礎工程大力推進,落實工作責任,強化政策引導,加大投入力度,創新培養模式,形成齊抓共管、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今年起在有條件的省、市、縣試點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程,重點培養和扶持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立志務農的初高中畢業生和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建立農民參訓獲證與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掛鉤的銜接機制,形成產業發展依靠技術培訓、技術培訓服務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十七、促進農業科技國際交流與合作
以互利共贏為出發點,充分利用豐富的國際農業科技資源,實現在更高起點上的自主創新和跨越發展。鞏固強化多雙邊和區域農業科技合作機制,加強與發達國家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等國際機構的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推動中美、中巴聯合實驗室、中德沼氣合作中心、中新科技示范園等建設,加快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建設進程。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力度,積極利用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等各種支持渠道,凝聚和吸引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勵海外專家和優秀團隊以合作研究、學術交流、工作任職等多種形式回國服務。鼓勵國內農業科技人員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研究,支持更多的農業科技人員到國際知名研究機構進修、培訓。加大國外重要種質資源、重大前沿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引進力度,引進和推廣一批農業科技新理念新方法。通過技術輸出、人才培訓、智力交流等方式,加大實施農業科技“走出去”戰略,為欠發達國家培養農業人才,提供技術援助。
十八、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業科技工作氛圍
切實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組織領導,強化人員配備,加大經費投入,全力推進各項工作取得新突破。加強各方協作配合,建立上下之間、部門之間、區域之間、學科之間的聯合與協作機制,努力在思想上形成共識,在協同中凝聚力量,在行動中相互支持。調動好、發揮好、保護好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幫助他們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建立健全有利于中青年人才成長的使用、評價、激勵機制。大力弘揚科學精神,發揚學術民主,倡導百家爭鳴,營造良好學術環境。加大宣傳力度,宣傳農業科技工作新成效,宣傳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宣傳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先進典型,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業科技事業的嶄新局面。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