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9-2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寧夏彭陽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自然條件極為惡劣,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人們依托電力開展了食用菌產業,改變了靠天吃飯的命運,走上了發展食用菌的綠色生態農業的致富之路。
9月17日清晨,彭陽縣農民精神頭極好,大聲談論著各自的話題。他們要去上工的地方是長域塬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這幾天食用菌蘑菇產量大,工作量也隨之增加,想到食用菌基地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好,人人都是一臉喜氣。
當記者走進長域塬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時,園區生產技術負責人祁登榮正開始他的第一遍巡視。祁登榮算得上是彭陽縣食用菌種植的“元老”了,2005年長城村剛開始試驗建設食用菌棚,他便成了食用菌技術指導人。“這里日照時間長,原料豐富,適合生產食用菌。不過要是沒有電力保障,啥都是空話。”祁登榮一擺手,態度很堅決地說,“種食用菌蘑菇,最要緊就是溫度和濕度,這必須通過電來控制。”
最早嘗試種食用菌蘑菇,由于缺乏現代化的溫控手段,村里的試驗地并不太成功。由于受溫度限制,農戶只能在春秋兩季種植食用菌,溫度和濕度不穩定,食用菌蘑菇的質量和產量都低,農戶收入也不過兩三千元。祁登榮說:“找到了謀生新路子,就是不得法。不引入現代化的大規模技術生產線,大家還是只能勉強夠個溫飽。”
2010年,寧夏科技廳決定在長城村建設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園區還沒施工,祁登榮就趕緊向彭陽縣供電局“報賬”:基地要引進建設一百多座食用菌控制溫室,并用機井抽水澆灑保持濕度,購置配套控溫控濕設備324套,預計將增加電力負荷3000千瓦。彭陽縣供電局積極配合,為食用菌生產基地新增兩臺400千伏安變壓器、一臺10千伏真空開關,新架設10千伏電纜線路300米,充分保障了食用菌園區用電。
如今,食用菌生產基地已建成標準化出菇棚256間,無菌生產線2條,并注冊“六盤山珍”食用菌商標,日產15噸,消納農村剩余勞動力1500人,年產值7500萬元,人均年收入達到1.5萬元左右。(編輯:晁艷榮)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