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成都到簡陽快速通道終點,走進石盤鎮方家林村,袁家禮的食用菌種植場就在這里,近30畝的種植基地非常氣派。剛見到袁家禮,他就迫不及待的帶著記者參觀他的種植大棚,上萬個他每日悉心照料菌包整齊排列,生長出的食用菌新鮮可人。袁家禮站在大棚中間,臉上滿是自豪的笑容。
袁家禮的鞋子上沾滿了泥濘,他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泡在田間地頭,正是20多年來不懈怠的經驗積累,才造就了他現在高超的種植技術。
袁家禮9歲時因意外左手手腕處截肢,多少年來,他全靠著自己完好的右手學技術。靠著“單手”,袁家禮闖出了致富的道路。
自強自立十幾年探索 成就種植能手
上世紀90年代開始,看到別人家種“菌子”賺了錢,袁家禮也種起了食用菌。為了學習種植技術,他多次到鄰居的種植場幫忙,向經驗豐富的種植場主討教。“剛開始一年種不到1萬袋,賺幾千塊錢。”
那是段走過不少彎路的日子,“有一年混合培養料時干濕度沒有掌握好,80%的菌包都出了問題,返工了1萬多袋菌包,全部倒出來,然后再重裝。”時間緊迫,單手工作不便,工作量巨大,讓袁家禮吃盡了苦頭,但他卻笑著回憶:“也因為這樣,懂得了怎樣混料才不會出問題”,樂觀的袁家禮相信自己的能力,從未想過放棄。
經過多年摸索,2005年開始,袁家禮終于能稱自己成了“行家里手”。漸漸的,一年可以賺上2、3萬。說起自家食用菌的特別之處,他如數家珍:“我們家玉米粉營養原料加得足,菌包滅菌方法獨到,滅菌徹底,菌子自然長得好。”
不懈進取擴大生產 拿全部積蓄建菌場
袁家禮成了村里的種植能手,“我就想著,每年做1萬袋賺2、3萬,要是做10萬袋不就能賺20、30萬了?”袁家禮自信自己干得好有經驗,從2010年開始,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琢磨著擴大種植規模。
擴大規模需要場地,好觀察的袁家禮發現鄰村村民外出打工的多,他們的土地要么收成不好,要么干脆丟荒,“要是都拿給我做肯定能做好。”于是,他跟響水灘村二三十戶村民協商辦理了土地流轉的事宜,承包下了近30畝的土地。
在這30畝土地上建起的,就是他的食用菌種植場,他購買了更加先進的種植加工設備,搭起了大棚,十幾萬袋菌包他一一安置妥當。“去年一下就賺了8萬多,今年可能有20萬的收入!”
致富不忘帶動鄉鄰 積極安置殘疾人就業
而自己發展的同時,袁家禮也不忘帶動其他殘疾人。他的種植場安置有20多名殘疾人及殘疾人家屬就業。種植之余,袁家禮還教給大家種植技術。
袁家禮的種植場里充滿了歡笑,“他們喜歡來我這兒上班,來得早,總是有說有笑的。”能學到技術,能靠自己的勞動賺錢,讓在袁家禮這兒做活的殘疾人對未來充滿希望。
“我失去了左手,在學會種菌子之前,做什么都不方便,我一路走來也得到了很多幫助。”靠著自己的堅持,袁家禮打拼出一片天地,“自己的艱辛仿佛就在昨天,所以我覺得很有必要幫助其他殘疾人。”只要愿意來袁家禮的養殖場工作的,他都歡迎,“想做這方面投資的,我也可以給他們提供建議。”
對話袁家禮>>>
問:20幾年種植經歷中,最讓你頭痛的經歷是什么?
袁家禮:以前最困難的地方是生產規模小,賺不了好多錢,請人請不起,場地小加設備也不方便。后來一直琢磨著把場地做寬敞,把設備做成循環式的。這幾年有經濟實力了,而且殘聯的領導一直鼓勵我,我就放開手腳建了這個種植場。現在種植場的布局更加合理了,產量長了十倍,可做起活來還沒有以前累了。以前挑水運菌包都靠人工抗,現在修了軌道可以用車運過去。混料也用機器,半個小時就可以弄一大堆,省力多了。
問:這次你拿到了5萬元的創業扶持資金,會怎么用這筆資金呢?
袁家禮:要用的地方很多!主要就是完善生產設施,比如鹽漬池子要新建。去年建這個種植場我用光了所有積蓄,所以一些設施都沒來得及更新。這筆資金我要全部拿來搞生產。
問:接下來,準備怎么樣繼續幫扶村子里的其他殘疾人呢?
袁家禮:只要愿意來我這兒的殘疾人,我都歡迎,我也經常去問有沒有人愿意加入我這里。如果他們要學技術,我也會毫無保留的教給他們。我積累了一定的財富,愿意幫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