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要好靠綠肥 效益要好人要賊
黝黑的皮膚,瘦削的臉龐,淳樸的笑容,這是大冶市博康食用菌種植場場主衛學軍給人的第一印象。
5日下午,記者見到衛學軍時,他正在場里忙碌。那一幢幢的溫室、大棚格外顯眼。走進室內,菌菇的香氣撲鼻而來。衛學軍說:“要種好蘑菇,光懂技術還不行,一定要能吃苦,勤鉆研。”每隔一、兩小時衛學軍就要到溫室觀察,調節溫度、濕度、放風、透氣、倒垛,一點兒都不能馬虎。
返鄉創業
質疑聲中不動搖
衛學軍出生于大冶茗山鄉一個普通農民家庭。2000年春節過后,32歲的他和妻子來到河南南陽一食用菌基地打工,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家,這一干就是十幾年。
2011年春節,衛學軍夫婦如同往年一樣早早地回家過年。但過完年后,衛學軍仍沒趕著回南陽的意思,原來他萌生了返鄉創業的念頭。
可是,當衛學軍把自己創業的想法跟親朋好友說后,得到的卻是極力的反對和冷嘲熱諷,“年輕人意氣用事”,“你能做出啥名堂”。朋友們善意的規勸卻更堅定了衛學軍創業的念頭。
當時,他們村里也有些家庭小規模生產香菇,但前景不怎么好。衛學軍總結出三條村里人種香菇失敗的原因:第一是小規模經營,每戶經營者只有一個或兩個大棚,經營相對分散,很難形成規模和穩定的市場供應量;二是沒有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生產管理水平比較低,出菇率和香菇的質量都不高;三是沒有形成具有規模的集中銷售模式。
“國家提倡‘科技興農',農民不能再‘靠天吃飯',一定要掌握科學技術才行。”憑著自己這么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衛學軍覺得自己一定行。
科技興農
闖出一條成功路
“說干就干,決不能讓大伙看笑話。”衛學軍拿出那些年在外辛辛苦苦打工的積蓄,來到陳貴鎮江添受村衛康灣決定“闖一把”。2011年4月,大冶市博康食用菌種植場掛牌成立。
該場占地面積50畝,建有拌料室1幢,發菌室3幢,生產大棚5個,高溫香菇生產大棚2個,容積40立方米的低溫冷藏庫1個,購置了拌料機、裝袋機、封口機等機械設備,投資50余萬元,是目前我市投資和生產規模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場之一。
種香菇需要保持5至20攝氏度的恒溫、85%至95%的濕度,每隔一、兩小時就要到溫室觀察,調節溫度、濕度、放風、透氣、倒垛,一點兒都不能馬虎。他將那十幾年時間里從河南南陽學到的技術學以致用。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第一年,衛學軍的種植場10萬袋冬菇,產量達10萬公斤,第二年高溫香菇7萬袋,香菇產量9.8萬公斤,周年毛利潤50多萬元。
綠色肥料
大棚中播種希望
“我種植的香菇,從來不施化肥,是用綠色肥料。”衛學軍說,他用的是在村里收購的油粑、牛糞、豬糞及在一些種植大戶那里收購的谷草,和一些購買生物肥。“正是因為不用化肥、農藥,所以香菇賣相好,營養價值高,吃著放心。”
對此,大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站一負責人李南表示,在對衛學軍種植場進行的不定期的突擊性檢查行動中,通過現場檢查,其防腐保鮮方式以凍庫保存為主,未發現濫用防腐劑和保鮮劑的行為。
“香菇雖好,但沒有銷路也無法帶來實際效益。”衛學軍將香菇產品以鮮銷為主,主要產品銷往武漢市白沙洲,部分產品銷往鄰近鄉鎮、大冶、黃石等地,成功解決了香菇銷售問題。
家庭農場
未來發展新方向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透過中央一號文件對‘家庭農場'的鼓勵和支持態度,我看到了一條農業農村改革的新路徑,一條充滿著陽光和希望的新路徑。”衛學軍敏感地捕捉到了發展的新方向。
說起未來,衛學軍一臉的憧憬。一方面要擴大香菇的生產基地。一方面,充分利用該場毗鄰小雷山旅游風景區的區位優勢,使該場成為蘑菇生態觀光園,讓游客親臨現場,體驗種菇、采菇的樂趣。其次,通過基地的作用,全面帶動我市相鄰鄉鎮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聯合有關菇農成立食用菌產業合作社。同時,還想學習更多菌種種植技術,增加杏鮑菇、茶樹菇、金針菇等珍稀菇種的生產,成為大冶名副其實的“蘑菇大王”。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