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種菇大王”打造食用菌盆景遠近聞名
發布時間:2013-10-1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記者 裴金玲)將食用菌請入花盆,再將盆景送入千家萬戶,這是今年湘潭縣石潭鎮八角村“種菇大王”馮應龍種菇的新做法。
2001年,馮應龍在當地引進香菇種植項目,開始了香菇規模化種植。10多年來,他不僅成了遠近聞名的“種菇大王”,而且闖出了一條“兩型”種菇的好路子,并帶領鄉親們走上了致富之路。
“最初只有80多畝,現在香菇合作社總種植規模已有800多畝;普通菇農每年每畝地可獲凈收入3-4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60%來自香菇產業。”馮應龍看著大棚內菇棒上鮮嫩的香菇,難掩興奮之情。與常規香菇棚只平著擺放一層菇棒不同,這里采用的是四層立體栽培。馮應龍說,這不僅節約了土地,而且產值也跟著翻了好幾番。常規栽培一畝地最多擺放1萬個菇棒,但立體栽培可擺放3-4萬個。為使溫度控制在適宜香菇生長的24至26℃,馮應龍也有他的妙法,那就是采用地下水降溫。他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一個大棚約670平方米,要保證溫度和濕度,必須使用6臺5p的空調。如果每臺空調每天工作15個小時,一天下來僅一個大棚所需的電費就要450元。而使用地下水降溫,每天光電費就可節約90%。這既節省了成本,又節約了電力資源。
不僅如此,走在大棚內,細看每個菇棒,上面都布滿蓮殼。用廢棄蓮殼取代木材做菇棒,菇農們也收到了奇效。菇棒營養成分更高了,香菇產量隨之增加,菇型更好,市場價格也高了。而且,蓮殼做菇棒產生的菇渣還能成為雞、鴨、魚的飼料。
從田間成熟采摘,到進入市場銷售,再到消費者手中,馮應龍不再滿足于繼續這種傳統的種菇產業“生產鏈”了。他認為,種菇產業也應“轉型升級”,他要將菇類種植送進千家萬戶,讓老百姓在家就能自己培養、采收、品嘗到綠色健康的菇類美食。
在馮應龍的另一個大棚里,我們看到,幾百盆雞腿菇被種在了花盆里,不少盆里鮮嫩乳白色的雞腿菇長勢喜人。馮應龍告訴我們,打造食用菌盆景一直是他多年的心愿。早在2002年他就申請了《移動式食用菌培養方法及其裝置》的國家專利。隨著技術的成熟,今年他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制作出雞腿菇、茶樹菇盆景近6000盆。一般來講,每個盆景半個月左右就可采摘一次,能采五次左右。待盆內營養土的養分利用完了之后,還可以替換營養土,并變換菇類種類。“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科學種菇,注重“兩型”發展,這一直是馮應龍不變的追求。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