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載技術研發路 寄托濃濃木耳情
發布時間:2014-03-1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河南省魯山縣華光食用菌化學經營部董事長任島峰從事黑木耳栽培研究二十年,為提高生物轉化效率,防止雜菌感染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查研究和實驗。特別是研發的復合專利技術產品三防生態智能高產菌袋已完成從培養基包裝袋到食用菌生物皮膚的轉化跨越,其推廣和應用,初步解決了傳統食用菌栽培技術無法解決的霉菌感染,產量提高,節能降耗,秸稈代替木屑,殘料循環利用等重大技術難題,對全國食用菌生產產生重大深遠影響。
心系耳農 潛心鉆研
任島峰研究黑木耳栽培始于1993年,從創建魯山縣華光食用菌化學經營部開始。當時魯山縣沙河兩岸楊樹林中段木栽培黑木耳已形成相當規模,1984年到1996年發展木耳生產規模有200萬袋左右。但任島峰從農戶生產木耳現場調查研究后,發現菌袋的厚度和硬度對霉菌污染和木耳產量有相當大的影響,于是,著手菌袋的研究。當時,魯山本地市場銷售的菌袋為盤袋,既厚又硬,農民購回家后還要自截,無形中造成了生產成本的浪費。于是,任島峰對木耳生產工藝過程進行全面改造,并研制、生產、銷售比市場上薄的菌袋,推廣掛袋栽培,由于該項技術不僅節約了大量人工和土地,而且使用木耳薄袋污染低、產量高、效益好,一時引得家喻戶曉。同時,他還對木耳培養基配方進行改革,采用鋸末,棉殼、玉米芯為主料,排除木屑、麥麩培養基。從而使木耳產量大幅提高,污染率下降,栽培效益迅速提高,栽培規模迅速擴大,帶來黃背木耳空前發展。從1984年到1995年12年間,黃背木耳生產規模有200萬袋左右,而菌栽新論栽培技術的推廣,使得1999年木耳規模達5.6億袋,產干木耳達8萬噸,僅僅四年時間,木耳產能就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從1980年開始,任島峰與劉永昶合作,開展食用菌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經過14年的努力研究,發明了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該項新技術于1994年3月1日通過了遼寧省科委組織的專家鑒定,劉永昶獲得省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并獲國務院批準享受國家特殊津貼。該項新技術與彭兆旺的塑料袋栽培香菇技術結束了香菇、木耳生產單靠森林資源木材的歷史,是木耳栽培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八上關東考察調研 開創世界生物塑料先河
眾所周知,我國東北三省林木資源豐富,人工種植的食用菌——黑木耳在全國乃至亞洲均享有盛譽,東北黑木耳生長是以長白山山脈原始森林資源為基礎,以吉林省汪清縣和黑龍江牡丹江、東寧縣為黑木耳出口生產基地,東北黑木耳曾是新中國建國初期唯一的出口換匯來源。在1980年至2004年,黑龍江省和吉林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以及科技攻關,發展袋料地栽生產黑木耳。由于技術方面的原因,地栽黑木耳長期處于負效益狀態,耳農興趣不高,黑木耳生產仍然依賴采伐森林段木生產,導致長白山森林資源受到嚴重破壞。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