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農村,寒風凜冽,湘潭市老科技工作者協會(以下簡稱“湘潭市老科協”)會長郭果夫驅車一小時來到湘潭縣石潭鎮八角村,專程看望“香菇大王”、農村科技致富能人馮應龍。兩人一見面,就熟絡地交談起來。
兩人是如何結緣的呢?2007年秋,從湘潭市委副書記崗位上退休后的郭果夫被推選為湘潭市老科協會長。怎樣才能擔好重任?習慣搞調查研究的郭果夫便開始下鄉下村考察。當時的湘潭縣老科協會長譚養吾、趙榮球向他介紹了馮應龍:“1995年,在村民的支持下,他成了八角村村主任,經過11次外出考察,終于選擇發展香菇產業。2001年,他帶領68戶村民種植香菇100畝,當年每畝獲純利超1萬元。馮應龍帶領群眾種香菇致富的事一傳開,四里八鄉的人都來學,他就成立香菇合作社,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聽完馮應龍的事跡后,郭果夫便和湘潭縣老科協的同志一起到了八角村,經過實地考察,他頓悟了一個道理:“老科協工作怎么抓,手中要有典型。培養和推廣一個典型,就會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于是,在全市掀起了一股向馮應龍學習的熱潮。
讓郭果夫感到欣慰的是,2009年7月,當他第二次走訪八角村時,馮應龍就把畢業于湘潭大學、在上海某公司工作的兒子馮丹召回,擔任香菇研究所所長,并依托南京野生菌植物研究院、湖南科技大學的技術力量,開展科技攻關。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2010年10月,郭果夫陪湖南省老科協郎藝珠會長到八角村考察,郎會長充分肯定了馮應龍父子科技創新的膽識和干勁。在那年的全省老科協工作會議上,馮應龍獲評“全省農村科技致富能人”。
2013年春天,郭果夫第四次走訪馮應龍家里。“據統計,去年種植350畝,鮮菇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61%,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登上萬元新臺階……” 馮應龍邊說著邊陪郭果夫參觀香菇制棒廠和原料倉庫,只見制棒廠2條自動生產線不停地運轉,制造的菇棒源源不斷送往養棒廠房;原料倉庫堆滿了袋裝的湘蓮殼。他指著這些湘蓮殼說:“這就是制菇棒的基本材料。湘潭是湘蓮之鄉,每年有3萬噸的湘蓮殼廢棄,現在我們利用的還不到十分之一,變廢為寶,潛力大得很呢!”
如今,馮應龍的事業做得更大了。現在他的香菇生產合作社已成為跨湘潭縣、湘鄉市、韶山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入社農戶達3000戶,從業人員3500多人,是目前全省最大的香菇生產基地之一。此外,它還被列為“全省第七批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全省兩型示范創建單位”。
郭果夫到湘潭市老科協擔任會長后,一直把“點燈照亮一大片”作為工作的重點。除了馮應龍外,湘潭市老科協先后發現了彭進文、董序軍等眾多典型。郭果夫說:“在發現典型、推廣典型的過程中,我們老科協工作雖然比較辛苦,卻苦得有價值,因為我們踐行了湖南省老科協第一會長熊清泉老書記的詩句‘莫道人老不值錢,人生價值在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