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芳:大膽創新 種植香菇鋪就致富路
撇家進村,開始創業
下夾河村地處觀音閣水庫下游,土地人均不到一畝半。村里為了讓村民有錢掙,提高生活水平,決定發展設施農業——種植香菇,2010年用國家下發的移民補貼款建起50個標準化大棚,并經縣農發局批準成為農業設施小區。村里原來沒有人種過香菇,認為種植香菇存在一定的風險,沒有人敢嘗試,村里只好對外招商。46歲的王明芳原是縣物資局的職工,她有經濟頭腦,善于研究市場規律,敢想敢干,她買斷工齡后自主創業在縣里小有名氣。“如果能請王明芳來做香菇生產的帶頭人,加上有她姨夫給提供菌種菌棒和技術,那村里的香菇種植業發展就會有希望。”經過多方了解和考察,鄉和村領導把王明芳列為第一人選,反復做她的工作。村里提供了優惠的生產條件,更重要的是縣、鄉、村各級領導對她寄予了厚望,并予以有力支持,鄉親們的真情相待讓王明芳難以推辭,她決定不負眾望,在這里大干一番。王明芳撇下家,獨自一人來到村里,在農戶家租了一間屋子住下,開始了新的創業。她租下25個大棚,與村里簽了3年的合同,結果這一干就是6年。
創業初期處處需要錢,就在王明芳為缺少資金而犯愁的時候,市慈善總會投入了25萬元新鋼鐵“脫貧致富”周轉金,為她發展香菇生產雪中送炭,希望她能帶動更多的貧困農民共同致富。6年來,王明芳沒有辜負眾人的期望,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香菇等食用菌生產上。她讓村里那些沒有地方掙錢的婦女到自己的大棚里做工,給村民們致富提供機會。她帶領村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地苦干,有時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盡管頭一年就遇上了特大洪水,但她和村民們還是用辛勤勞作換來了20萬棒香菇的豐收。大棚盈利了,在這里打工的30多位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這一年她僅支付給村民的工資就達20多萬元。
6年來,縣慈善會每年為王明芳提供25萬元或30萬元的新鋼鐵“脫貧致富”周轉金,支持她及時購入菌棒、增添設備。她不僅種植香菇,還試種了灰平蘑、榆黃蘑和黑木耳等食用菌。她尊重科學,刻苦鉆研,自己到沈陽農業大學學習、請教,積累了種植食用菌的技術和經驗,種植的項目獲得了成功。她說,事業的成功要有天時、地利、人和,要動腦子、講科學。還有就是要歸功于黨的好政策,歸功于大力支持自己的縣、鄉、村各級領導,歸功于為她投入新鋼鐵“脫貧致富”周轉金的慈善組織,歸功于淳樸、善良、勤勞的下夾河的鄉親們。
大膽創新,自立門戶
今年,她的合作社生產規模擴大,由最初的25個大棚發展到48個大棚。她大膽創新,自立門戶,新建了80平方米的保鮮庫、120平方米的倉庫,改變向別人購買香菇菌棒的現狀,自己學習技術制作菌棒,并一舉獲得成功。她自行制作菌棒26萬棒,其中自己使用12萬棒,帶動5個農戶種植了14萬棒香菇。另外,她還種植8萬棒黑木耳,帶動21戶種植黑木耳近150萬棒。杉松村的孔婷、李少賓兩位村民,以前在自家院子里一直就種點兒蔬菜和玉米,沒有什么收入,王明芳就動員她們發展庭院經濟種植木耳,給她們提供菌棒,幫她們上滴灌,去年這兩戶村民家年收入達到四五萬元。
為了給5戶村民貸款發展種植業,王明芳用自己的產業作抵押。為解決杉松村河堤岸邊村民年年雨季遭災的問題,王明芳提出治理建議,村委會書記劉艷敏、村主任孟慶賀大力支持,縣慈善會積極協調,縣水利局出資修建了300米長的永久性堤壩。王明芳助人為樂的事不勝枚舉。看著越干越紅火的事業,王明方告訴記者,“我今年50歲了,我這么干,不在乎掙多少錢,我在乎的是能幫助多少人。”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