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祥云:儀征80后“蘑菇王”帶動上千名農民共同富裕
年賺10萬的廚師要改行
黎祥云是劉集鎮鐵牌村人,今年33歲的他,自19歲從南京金陵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就投資20多萬元在常州開了一家小飯店。店雖小,但因緊靠綜合市場,加上他肯吃苦,生意一直不錯,“每年賺個10多萬,雖然談不上大富大貴,但跟很多同齡人相比還是不錯的。”
雖然飯店生意好,可黎祥云卻在琢磨轉行,“開飯店時,發現很多人愛吃蘑菇,因此就想種蘑菇。”
不過,當他把種蘑菇的想法跟家里人說了后,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鬧得厲害時都要跟我斷絕關系。”
但黎祥云就是“一根筋”,他拿出了辛苦多年積攢的50多萬元,還借貸了30多萬元,開始了蘑菇種植。
為學技術無償給人當學徒工
蘑菇種植,最關鍵的就是技術。為了學習技術,黎祥云先后三次登門,但前兩次都被人家拒絕了。
第三次去時,黎祥云表示愿意給對方當一年學徒,一分錢不要,“這時人家才同意。”
一年的學徒生涯,黎祥云學會了蘑菇種植技術,也學會了堅韌。一次在建大棚時,他跟著師傅搭大棚,不小心造成右腳大拇指撕裂性骨折,但他忍著痛沒有休息,繼續忙活。
遇臺風創業路險遭夭折
2008年,黎祥云回到劉集鎮,在鐵牌村東田組蓋起了30個蘑菇大棚,開始正式創業。
創業起步難,而且家里人一開始也不支持,一切都需要自己操持。2007年8月,第一批蘑菇出來了,按照約定貨要送往常州,送貨途中車子卻壞了,到凌晨3點多鐘他才趕到,錯過了與經銷商約定的時間,人家不代理銷售他的蘑菇了,“最后,我只得自己擺攤賣了,家里大棚還有很多蘑菇要采,只能虧本賣,一趟就損失了大幾萬塊錢。”
賣完蘑菇后,黎祥云趕緊回家,他得抓緊時間采蘑菇,“那一次一個星期,每天只睡2個小時,后來我媽實在看不下去了,趕過來幫我采蘑菇。”
2009年,黎祥云的蘑菇種植走上正軌,由原來每天出產幾百斤一下子增長到近1噸。但一場不期而遇的臺風,差一點擊碎了他的創業夢。“夏天的一場臺風,刮壞了蘑菇大棚,20多萬平米的菌種全被毀,一下損失了60多萬元。”
困難時刻見真情。在黎祥云遭遇困境時,他的幾個好朋友幫了他,“他們也是做生意的,把周轉資金都借給了我。”
“有產品還需要有市場,很多產品都是因為找不到市場爛在家里。”黎祥云種蘑菇,就是看中它的市場需求。事實上,當蘑菇大量長出來后,要找市場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讓黎祥云印象最深的就是打開南京市場。
“一開始在市場上又沒有熟人,只能去擺攤。”黎祥云回憶,那時,他吃住都在南京,每天天不亮就出攤,大家都收攤了,他還堅持擺著,“我就不相信,這么好的鮮菇沒人要。”
黎祥云的執著終于得到了回報,他與一家采購中心在南京的超市簽訂了供貨協議,每天向采購中心提供1噸多的鮮菇。
如今,黎祥云的鮮菇在南京的市場占有率已超過四成。他的蘑菇還銷往了上海、蘇州、北京等多個地方。
他成功種出反季節蘑菇
蘑菇種植,傳統的觀念是冬春兩季種植,但黎祥云要改變這個傳統,讓人們夏季也能吃上鮮蘑菇。為此,他請教專家,專家說江蘇夏季氣溫高、濕度大,不適宜蘑菇生長。
“只要有一個兩個蘑菇長出來,就說明江蘇的夏季也能長蘑菇。”黎祥云通過不斷實踐,為蘑菇大棚降溫減濕,終于成功在夏季種植出蘑菇。
走進蘑菇大棚,里面明顯要比外面涼爽很多,“大棚有防曬網、隔熱板等幾層隔熱層,保證蘑菇在適宜的溫度環境下生長。”
當黎祥云的“夏季蘑菇”長出來后,專家們也為之嘆服,“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眼下,黎祥云正在建設一種新型的蘑菇大棚“荷蘭蒙古包”,“這種新型大棚,可以說是工廠化生產,一個大棚產出蘑菇的量可以抵得上5個普通大棚。”
帶動上千名農民共同富裕
隨著蘑菇種植的發展,黎祥云還積極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蘑菇,讓蘑菇成為鄉鄰們共同的搖錢菇。現在,他聯合1200多名農民,走聯合合作發展之路,注冊成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幫助農民栽培食用菌共同致富。
64歲的孔德興告訴記者,他年紀大了,進廠沒人要,就過來租種黎祥云的蘑菇大棚,“租了3個大棚,去年一年賺了11萬多塊錢。”
黎祥云的蘑菇種植公司名叫冠益食用菌有限公司,他是公司總經理,但他不希望人家叫他“黎總”,“我就是一個農民,我喜歡職業農民這個稱呼。”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