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激起創業志
劉楠、單云飛、佟賽賽以大學生村官的身份來到基層,他們不僅要接“地氣”,也要有發展的“底氣”。
在農村創業能干些啥?通過對自己所在村莊的了解,發現村里富余勞動力過多且缺乏增收項目。單云飛想到自己曾接觸過食用菌栽培,不如一起創辦一個食用菌研究基地,種植反季節香菇。這樣不僅圓了創業夢,也解決了村里富余勞動力問題,同時也能增加農民收入。他把這一想法給佟賽賽和劉楠一說,三人一拍即合,說干就干。2014年4月,大許鎮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正式掛牌成立,并注冊成立了徐州小菇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三人明確分工,讓他們的香菇實現了超市、農貿市場、電商為一體的線上線下銷售體系。
創業艱辛不畏難
大家一開始都信心滿滿,沒想到打擊隨之而來。在一開始的流轉土地上就遇到了麻煩。很多老百姓對這群年輕人能否踏實“種好地”都抱著懷疑的態度,甚至以為他們是作秀。后來,單云飛找到團埠村支書,兩人一起挨家挨戶去解釋自己租地用途,第一關終于算是過去了。
然而,接下來面臨的資金問題挑戰更大。為了盡最大限度地節省開支,從拉院墻到蓋大棚及排水系統,他們三人自己動手拌水泥、搬磚瓦,一天下來手上磨得都是泡。為了省一車料的運費,單云飛冒著38℃高溫,開著機動三輪車,花了4個小時到新沂去拉料。佟賽賽干活時用力過猛,一不小心把腰閃了,為了不耽誤進度,他硬是帶著護腰撐了一個多星期。至于劉楠,以前連韭菜和蒜苗都分不清,現在卻能背起噴壺施肥、除草……
在貸款還沒下來前,為了籌到更多的運轉資金,單云飛把婚房賣了;佟賽賽將家人準備為他買房的首付款拿了出來;而劉楠,也偷偷地將爸媽給準備的嫁妝錢和自己所有的私房錢都投入到了建設中。
致富不忘老百姓
走進小菇農創業基地,20個大棚井然有序地映入眼簾。在傳統菇房一層菇架的基礎上,他們還設計出了5層菇架,一個大棚抵上了5個傳統大棚,不僅高效還很美觀。站在大棚內,一袋袋菌棒整齊排列,望著滿棚的蘑菇,佟賽賽笑得格外燦爛。在他眼里,這灰白色的小蘑菇將為他撐起增收的“致富傘”。
溫熱的大棚里,一朵朵香菇正競相破膜而出。佟賽賽介紹起眼前的香菇,儼然是一個“香菇專家”。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個棚里有1萬個香菇菌棒,再過2、3天就可以摘菇出售。這是第二茬采摘,預計可以摘菇2萬斤,可獲利10萬元。”
村民們眼饞了,也開始“關注”他們。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銷,帶動一大片,是他們最想給百姓辦的事。他們給老百姓提供菌種和技術指導,然后通過回收產品,加工包裝,統一銷售。帶動了團埠村、麻溝村、九山村、后王村、許臺村近千戶農民共同走上了香菇致富路。
銷售路子有一套
如何銷售對于他們來說是“小菜一碟”。“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讓他們真正體會到了點“菇”成金的魅力。線上,即網上銷售。如今,三人的微店和淘寶店“寶菇園”每天都能接到上千斤訂單。“線下”,即批發出售。每天七里溝、金山橋、卜蜂蓮花、大潤發等批發市場和超市前來拉貨。量多時供貨4千斤至6千斤,量少時供貨1千斤至2千斤。在首先保證徐州市場供應的同時,每3天供應一次淮安、宿遷、山東、河南等外地批發市場。
他們既銷售鮮菇也銷售干菇,還開發了家庭陽光農業,大家可以將香菇菌棒帶回家中自己出菇食用。現在他們又與一家廠商洽談,將加工開袋即食產品,確保一年四季有產品。
從創業遇挫到初嘗甜頭,他們最大的收獲是得到了村民的認可,證明了他們不是“花架子”。同時,也讓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