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農業農村仍然將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中央預算內投資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只增不減。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4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方案》對整個農村改革提綱挈領地提出了5大方面內容:一是改革和完善農村的產權制度;二是創新農業的經營形式;三是進一步改革完善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四是進一步推進增強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五是加強農村的基層組織建設,完善農村社會治理。
《方案》共提出26項重大改革措施,“進一步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轉換財政資金投入方式”是其中重要一項。
針對記者提出的“如何更好運用財政資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領域”的問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說,近年來,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很大,實現了對“三農”領域的全方位覆蓋。過去農村的事農民自己辦,現在可以說農村的一些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越來越以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的財政支持來作為主要的資金渠道。盡管當前經濟持續下行的壓力加大,現在財政形勢跟前幾年也不一樣,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無論國家財政多么困難,今后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不會減弱,對“三農”的投入也不會減少。
韓俊強調,在依靠財政資金對農業農村進行支持的同時,財政還要通過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的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三農”領域,在這方面的政策運作空間仍然很大。財政可以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建立擔保體系,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撬動更多的金融資本、社會資金,參與有回報的、準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參與現代農業的開發,參與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參與包括水利項目在內的一些有收益的建設項目等。
據韓俊介紹,近兩年來,社會資本參與農業農村建設的勢頭較好。以今年1—3季度為例,雖然很多領域的投資表現較為疲軟,但“三農”領域的投資增長達26%左右,尤其是對農村旅游方面的投資增長非常快。
陳錫文表示,我國將進一步推進農產品的補貼制度改革,原則是將農產品價格和補貼分開。讓價格完全由市場來決定,農民按市場價賣糧,經營主體按市場價收糧,這樣就把糧食市場搞活了。在農產品市價過低的情況下,政府采取適當的政策,將補貼直接發放給農民,但是和價格分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