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合浦縣閘口鎮佛子村,上任一年多的第一書記魏全保有了個新名號:“蘑菇書記”。為了帶領村民致富,他向銀行貸款40萬,在全村范圍內推廣蘑菇種植。雖然目前種植項目的推廣還未被廣大村民接受,但是“蘑菇書記”還在“下狠勁”,爭取為村民們開拓一條種菇致富的新路子。
“第一書記”貸“巨款”搞種植
來自湖南的魏全保,目前就職于北海市民政局,2014年,他從單位接下了一個任務,來到閘口鎮佛子村擔任“第一書記”,主要針對鄉村清潔、產業發展、項目建設與扶貧等方面對佛子村進行全面幫扶。
閘口鎮佛子村,曾是方圓百里有名的貧困村。村民們靠一畝三分地種植水稻、木薯、花生、玉米維生,但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失,村里人均年收入常年在貧困線以下。
這條貧困村,成了魏全保肩膀上無法推卸的重擔。
一年多的時間,在政府與單位的支持下,魏全保和其他單位的同事相繼完成了村里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今年10月,在全村人的努力下,佛子村摘下了貧困村的帽子,人均年收入達到了4000元/年。但魏全保并不滿足,他的心愿是帶領全村致富。
一次機緣巧合,魏全保聽說了別處蘑菇致富的例子,他一下來了興致。“佛子村老年人居多,又以種植木薯、花生、玉米為主,這些都可以為蘑菇種植提供肥料。”魏全保在對比了佛子村的種植情況及人群結構后,認為蘑菇是佛子村致富的一個突破口。
今年4月,他前往南寧學習蘑菇種植技術,并以自己的“美麗廣西第一書記”借記卡向銀行貸款了40萬,用以蘑菇種植。
鋪開新產業,推廣有難題
經過學習考察,魏全保在眾多的蘑菇之中選擇了茶樹菇。“茶樹菇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分,口感也不錯,還是純天然無公害食品。而且種植起來不麻煩,可以節省勞動力,對于溫度的要求也不高,全年氣候偏暖的北海正是種植茶樹菇的上乘之地。”
蘑菇喜陰暗,為了保證它們的生長,魏全保在村里造了兩座蘑菇大棚,棚子從里到外都被黑色帷布遮擋住。在蘑菇大棚里,記者透過手電筒的光亮,才看到了被壘起來的“蘑菇房”。一個個菌袋整整齊齊擺放高約3米的架子上,不少菌袋里已經冒出了不少蘑菇小傘。
今年9月,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近10位農民與他合作,成立了合浦振興食用菌種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致力于食用菌種植推廣。現在,他們共種了10萬袋茶樹菇菌種,16天可以摘一次,每次產量都能達到400斤以上。兩個多月,他們收獲了近萬斤的茶樹菇,按市場收購價10元/公斤計算,已有近5萬元的經濟收入。
魏全保告訴記者,茶樹菇的產量高,市場售價可以達到20元/公斤,種植方面需要花費的人力物力也不多,村民只需找一個陰暗房子把菌種種下后,每天淋一次水并進行管理即可。“佛子村村民現在基本以種植水稻和豆角為主,農閑之時村民完全可以種植蘑菇提高經濟收入。按一袋菌種3.5元成本計算,一袋可培植兩年,種植2000袋菌種一個月就可以有近千元的收入,一年下來,收入就在萬元以上。”
魏全保認為,種植茶樹菇對于老年人居多的佛子村再合適不過,但在推廣上,他遇到了難題。
下決心,“蘑菇書記”不怕難
自從魏全保的蘑菇大棚搞起來后,陸陸續續有不少人前來參觀,其中不僅包括本村人,還有其他鄉鎮的人。但因這產業還是初始階段,眾人都持觀望態度。
記者在村里時,遇到了一些正在外出的農民,他們告訴記者,都知道去年過來的第一書記最近在研究蘑菇種植,他們也曾心動,但一直不敢加入。“我們知道他在種蘑菇,但是我們不敢加入,怕種了后賣不出去。”一位龐姓村民說道。
在村里,抱著類似想法的人占了絕大多數。而讓大家望而卻步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2014年,村里也曾有近20戶村民嘗試種植過蘑菇的另一品種——平菇,但是因為銷售問題很難解決,大部分人放棄繼續種植菇類的想法。
“我去年種了3000袋平菇菌種,產量可以,但我們每次銷售,都必須得把平菇打包好通過客車送往北海,雖然有點錢賺,可很多村民都嫌麻煩,所以大家就放棄了。今年魏書記推廣茶樹菇,我們也知道是件好事,可以提高村民的收入,但如何銷售是個很大的問題,我們打算看看情況再決定。”一位姓吳的村民說道。
魏全保非常清楚目前農民們主要的擔心是銷售問題,但無奈村里種植茶樹菇的產量還達不到與運輸公司進行合作的量值。村民們希望可以進行統一收購,但是目前規模太小了,統一收購不大現實,現在只有種的人多了,才可以進行統一培訓、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目前,我們已經有了推廣實施計劃,但還缺少啟動資金支持。”
對于下一步,魏全保計劃,只要籌備到資金,他們就可以實行"以植物莖桿換菌種"計劃,只要村民們把家中不需要的木薯桿、玉米心、花生殼等可以培育茶樹菇的農作物莖桿拿來,即可免費獲得菌種和種植技術指導,至于銷售問題,他們也會加緊與運輸公司協商,解除農民朋友們的擔心。
現在,村里許多人把魏全保叫做“蘑菇書記”。雖然大家還在觀望他帶來的新“路子”,但是“蘑菇書記”要帶領大家致富的決心,大家已經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