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昌:三十年科研做在田間 用小蘑菇撐起食用菌大事業
發布時間:2016-05-0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記者 談夢嬌)善不為名而為,功不為利所動。山西農業大學教授常明昌,30多年來執著于“蘑菇”的培育、轉化和推廣,把科研做在田間,把論文寫在大地,用小蘑菇撐起了山西食用菌產業的大事業,走出了一條農科教、產學研和科技扶貧相結合的創新道路。
1985年,大學畢業的常明昌來到山西農大,開始了發展食用菌產業夢想的實踐,他在空地上挖幾條地溝,蓋上塑料布,碼上走街串巷收購的罐頭瓶,就成了最初的菇棚。此后,他全天候在又潮、又悶、又熱的菇棚中,噴水增濕,像精心照顧剛出生的孩子,多次試驗后,一串串、一托托潔白、鮮嫩的蘑菇冒了出來,終于夢想成真了。30多年來,常明昌堅持研究不斷線,先后合作發表16個新種,培育晉靈芝1號和晉猴頭96號兩個新品種,率領團隊完成省食用菌產業相關技術標準15項,建立省食用菌產業標準體系,產品榮獲中國(山西)特色農業博覽會3項金獎,1個暢銷產品獎。
科研必須轉化為生產力,才能為群眾提供增收致富的效益。常明昌在安澤縣蹲點扶貧期間,發現這里獨特的氣候條件和林地資源,適于大規模產業化發展蘑菇種植,于是,他一邊試驗產業化生產消毒方法,一邊手把手地教農民陸續建成30個大型食用菌生產基地,在安澤的兩年間,常明昌每天穿梭在大棚之間。就在當地人都難以忍受的酷暑時節,他也滿身是汗地站在河灘、大棚、樹林為農民朋友講課。一邊授課,一邊試驗解決出現的問題,最終他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探索出一套連體式雙保險滅菌新方法,解決了產業化生產消毒的大難題。 僅僅兩年,安澤縣就成為省內最大的香菇生產基地。昔日被用來燒火的樹木枝條、玉米芯、秸稈、鋸末等,成了農民發家致富的財源,兩年為全縣新增產值4000萬元。
此后,常明昌不斷地嘗試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簡單易行、經濟有效的生產技術模式,因地制宜地推廣到實踐中去。農戶有問題,他就直接到田間查看,提供技術服務,并設立免費咨詢電話隨時提供指導。截至目前,常明昌先后在全省40多個縣區開展科技服務,在實踐中發明抹泥墻栽培靈芝、香菇、猴頭新模式,創立了黃土高原代料栽培香菇新模式,培訓農民4萬多人次,推廣優良品種300多個,在多地建立香菇、木耳、白靈菇、繡球菌、杏鮑菇、靈芝、猴頭、北冬蟲夏草基地,社會經濟效益約31億元。
“作為科技工作者,我有責任引進最先進的技術,引領農民轉變生產方式。”2000年,常明昌到南方考察食用菌現代化生產車間后,做出一個新選擇。現代技術能精準控制生長要素,擺脫傳統食用菌栽培受氣溫等自然條件的束縛,全年生產,高產高效。反復思忖后,常明昌拿出自己所有積蓄,建起了山西第一個現代化食用菌工廠化車間。先進技術的成功示范,吸引了社會投資。從此山西食用菌產業,從技術到規模,都發生了革命性的巨變。至今,常明昌已率團隊幫助31家企業建立了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年產值過億的有6家,上市企業2家。山西省食用菌產業由2009年的總產量9萬噸、產值5億元,發展到2015年的總產量27萬噸、產值突破20億元,6年增加3倍多,使山西省食用菌工廠化發展水平走到了全國前列。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