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良:利用廢棄秸稈 返鄉創業種菇
發布時間:2016-05-12
來源:安徽日報-農村版
一次回鄉探親的偶然發現,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從一名打工仔變成事業有成的種菇大戶。他就是安徽阜陽市潁東區超宇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超良。
回鄉創業種蘑菇
近日,筆者來到潁東區袁寨鎮臨潁村盧莊自然村。站在村口,只見遠處綠色的麥浪間,一排排塑料大棚整齊劃一,在陽光的照耀下折射出炫麗的光芒,這里便是王超良的蘑菇種植基地。
掀開塑料門簾,走進一個塑料大棚,王超良正手把手指導社員采摘蘑菇。 “采菇時手要輕。你看,用手持菇柄輕輕往上提就好了,注意要采大留小。”見筆者來訪,王超良停下手頭的活計迎了上來。
筆者見王超良年紀輕輕,不過三十來歲模樣,在他身上,又有著怎樣的創業故事呢?
“我2001年中專畢業后,隨村里鄉親一起外出打工。 ”王超良說起自己的經歷,語氣平靜,2008年夏天,他回鄉午收時發現,大量的農作物秸稈隨意堆放,既污染環境又無處可用,心里就想:怎么利用這些廢棄秸稈做點“文章”,變廢為寶呢?
王超良上網查詢發現,全國各地有不少利用農作物秸稈種蘑菇發家致富的事例;想到家鄉有大量可利用的秸稈,他產生了返鄉創業種蘑菇的念頭。
王超良做事是個有計劃的人。為掌握蘑菇種植技術,他先是來到武漢等地學習,利用幾個月時間,系統學習了蘑菇配料、接種、控溫控濕等栽培技術。 2010年午收后,王超良返鄉創業,從親友處借來2萬元作為創業基金,在自家兩畝地上建起了兩個塑料大棚,嘗試種植平菇。由于他懂技術、會管理,加之心細能干,兩棚平菇當年就迎來豐收,每棚凈賺了6000余元。
初戰告捷后,王超良種植蘑菇的信心更足了。他利用前期賺取的利潤,不斷擴大蘑菇種植面積,目前已發展種植面積50多畝、建設大棚20個,陸續引進了大球蓋菇、靈芝等新品種。同時,他還發起成立了潁東區超宇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的鄉親一起種蘑菇。學習種植新技術種植規模日益擴大、種植品種逐漸增多,王超良并不自滿,他不斷學習種菇新技術。 “以栽培大球蓋菇為例,主要采用陽畦栽培方式,利用小麥、玉米廢棄秸稈等作為原料,從9、10月份開始配料、接種、發菌,到11月下旬就可以出菇采摘了;管理期間,只要適時通風,控制好溫度,濕度保持在合適范圍內,采收要及時,否則,容易造成開傘,經濟價值就會下降。 ” 如今,王超良儼然成了一名蘑菇種植專家,說起種植技術來頭頭是道:“種植大球蓋菇不但經濟效益好,而且富含相當高的蛋白質和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礦物質及維生素,具有治療或改善人體多種疾病之功效,堪稱色鮮味美,具有‘素中之葷’的全價營養保健食品,市場上非常暢銷。 ”
經濟效益很可觀
談及種植蘑菇的效益,王超良給筆者算了一筆賬:“從支出看,每畝地需使用秸稈價值2500元、菌種1500元、土地租金900元,加上建棚、人工、藥肥等費用,每畝地投資在7500元左右。再看收益,春季從3月份開始采收,可以采到6月份,一共能采五六茬,出菇量4000斤左右,每斤均價4元,畝純利潤在8000元。 ”
如今,王超良成了當地有名的蘑菇大王。為提高市場占有率,王超良引入腌漬、烘干等技術,蘑菇產品俏銷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市場,年利潤40余萬元。 “下一步,要把大球蓋菇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畝,把掌握的種植技術和經驗傳授給周邊群眾,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帶領大家共同增收致富。”展望未來,王超良信心滿滿地說。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