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6-2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近日,在網站上看到一則毛木耳滯銷的新聞,主要講的是福建永安市洪田鎮黃坑村3位合伙人今年種植毛木耳,產量達到30萬公斤,到目前只銷出兩萬公斤,滯銷嚴重。筆者聯想到近期在安徽合肥某菇農種植的大球蓋菇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滯銷現象。毛木耳、大球蓋菇這兩種食用菌品種出現的滯銷現象在行業內不是個案,這兩年來,在出菇集中季節,相繼有香菇、平菇、雙孢菇等出現了市場滯銷,讓菇農增收備受困擾,生產積極性嚴重受挫。如何讓“菇賤傷農”事件少發生,解決市場上食用菌產品滯銷現象,值得行業主管部門深思。
一、食用菌品種滯銷跟產能的增加,市場上大量出菇,造成供大于求有關。上文中提到的福建永安市毛木耳出現滯銷嚴重,跟2014-2015年這兩年全國毛木耳種植面積增加有關,據了解,2015年福建省內毛木耳市場經銷價為10元/斤左右,不少種植戶都在前兩年賺到不少錢。毛木耳市場行情的高漲,不少產區擴大了種植規模。據相關數據統計,2014年我國毛木耳年產量達到152萬噸,比上年增加了16%,其中,四川、山東、福建省毛木耳產量最大,占全國總產量的80%,2015年,毛木耳主產區江蘇豐縣新增5000萬袋毛木耳菌棒,山東魚臺毛木耳種植規模達6500畝。各毛木耳主產區種植面積的擴大,必然造成毛木耳集中上市,市場供貨量大于需求量,產品價格就自然會大幅下跌。
二、產品滯銷跟種植者的信息閉塞有關。一些偏遠地區的食用菌種植者缺乏對市場信息的預判,往往是今年什么品種賺了錢,明年就擴大生產該品種,而沒有提前對該品種近年來的市場行情做個分析預測,盲目跟風的因素偏大,這也就陷入了農產品價格“周期怪圈”。雖市場經濟對農業生產之作用,在于把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的決定權完全交給種植戶,讓種植戶根據市場行情、消費需求狀況來決定生產,通過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有效地促進農產品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但現實中,由于我國目前食用菌產業仍處于傳統的種植模式,存在分散、自發、盲目性等天然缺陷,相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始終處于弱勢地位;而且種植戶受知識、市場信息等因素制約,容易導致信息不對稱和對市場判斷失誤,從而出現生產與需求脫節。
三、經銷渠道過于單一。一些主產區的食用菌產品的經銷渠道很多都集中于當地幾個大的經銷商手中,一些經銷商為了壓價,故意在收購過程中限量收購,而這些菇農缺乏大的銷售渠道,當出菇期集中上市時,不得不低價拋售,賺回一點成本。當前食用菌流通環節仍然過多,導致交通運輸、攤位費、人工費、裝卸費等大幅上升,使消費價格降不下來,也使批發商不愿到食用菌基地組織更多貨源,造成產品賣不動的局面。
四、冷鏈物流設施落后。一般食用菌產品屬于易損耗產品,不易儲存,一般兩三天后,產品容易變色,影響市場銷售,價格會比正常出菇低不少,同時,種植者也缺乏足夠的冷藏設備,因此,遇到大量出菇期,在沒有市場,又沒有冷藏設備的情況下,種植者收獲的菇類產品就很容易形成滯銷。雖一些食用菌品種可制成干品儲藏,但需要倉庫、人力維護、通風設施等成本支出,種植戶為了趕下季的種植,在資金投入上就會面臨很大壓力,儲存的干品就會急于脫手,有些不得低價銷售,這樣會嚴重打擊菇農的生產積極性。
當菇類產品出現滯銷情況時,當地政府部門不妨主動出面,幫助菇農聯系買家,但要想真正擺脫困境,還需要當地的菇農改變觀念,放棄“等與靠”的依賴思想,大戶間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變被動與主動,提高市場信息化水平,另外,就是要建立全國統一市場信息網絡,及時向種植戶提供準確決策信號,提高生產針對性和有效性,避免價格大起大落;還應該把平抑食用菌產品價格納入民生保障工程,建立重要食用菌產品價格長效保護機制。同時,加大大型食用菌產品冷庫和物流中心建設力度,提高食用菌產品物流配送水平,增強存儲能力,減少存儲損耗和儲存成本。(文/張俊)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