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6-27
來源:人民網
“銷路很不錯的”,利辛縣80后菇農龐曉明笑得很燦爛,“這還得虧了你們的支持,要不然,我還在為錢發愁呢”。他蹲下身,輕輕的撫摸幼嫩的菇面,眼神很溫柔,“這已經是第三棚了,前面兩棚的蘑菇,客戶反映都很好,照這樣下去,貸款很快就能還清了,估計還能賺不少呢。真是謝謝啊!”。
與其他種植蘑菇的菇農不同的是,龐曉明的蘑菇是以秸稈為培養基質,他把秸稈、稻草等混合后做蘑菇“產房”,實現了秸稈的回收利用,“這個技術,是我在江浙打工時學到的,用秸稈作原料種蘑菇,不但能提高蘑菇等食用菌的產量、品質,而且培養基使用后還可用作優質的有機肥還田,是一舉兩得的好事。但因為沒錢,這個好項目差點夭折。”回想創業的艱辛,他的神情變得很感慨,“多虧了農商行的伸手相助,我才能把這個環保項目做起來,并且越做越好。”
龐曉明的感激是發自內心的。2014年,他帶著剛學到手的蘑菇種植技術回到利辛縣汝集鎮,滿腔創業情懷的他,卻遇到資金短缺難題。正在他心灰意冷的時候,通過縣農委牽頭,利辛農商銀行工作人員上門了,在了解項目詳情后,在確認項目環保、前景廣闊的前提下,為其發放農家樂+易貸卡+創業貸等組合貸款近10萬元,解決了他的創業資金難題。兩年的時間內,兩者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利辛農商銀行又相繼為其發放了30萬元的貸款,幫助龐曉明的蘑菇產業做大做強。
目前,菇農龐曉明擁有蘑菇12棚,主要種植平菇、金針菇等菇種,固定雇有采摘工人14名,最多時采摘工人40多名,以批發價每公斤15元的標準,每天向外批發蘑菇幾十至近千公斤不等,產品遠銷到阜陽、蚌埠、淮北、淮南等地市,除去生產成本,平均每天獲利超過800元,演繹了一則“變廢為寶”的現代版神話。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