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7-01
來源:閩東日報
阮毅,男,漢族,1958年12月出生,1984年10月入黨。這位昔日的高考落榜生憑借著他的刻苦鉆研與不懈努力,成為一名食用菌專家。1995年,他創辦了古田縣科興食用菌研究所,努力推廣自己的研究成果,帶領鄉親父老共同致富。
潛心從事食用菌生產研究三十多年,他先后承擔了省、市、縣食用菌科研項目20多項,在全國各類有關刊物發表論文20多篇;每次售出菌種后,他都會深入菇農家中,搜集、解決在食用菌栽培過程中出現的實際難題,對部分經濟困難的菇農,更是在資金和技術上提供幫助,為古田縣食用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民增收做出應有的貢獻。
日前,古田縣科興食用菌研究所所長阮毅來到平湖鎮菇農家中,推廣茶薪菇新品種,并搜集、解決在食用菌栽培過程中出現的實際難題。只要說起這位土生土長的“民間食用菌專家”,當地群眾無不豎起大拇指。潛心從事食用菌生產研究三十多年,他先后獲得“全國農村科技星火帶頭人”、“全國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全國農村科普帶頭人”、“福建省農村實用優秀人才”等十多項榮譽稱號。光鮮的榮譽背后,都凝聚著他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對食用菌產業的不凡貢獻。
如今,被譽為“中國食用菌之都”的古田縣,約70%的勞動力從事食用菌產供銷活動,食用菌產業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支柱產業。然而上世紀80年代,種植食用菌還是個高風險行業,由于技術不成熟,生產銷售原始粗放,曾導致不少菇農血本無歸,人們不敢輕易嘗試。高考落榜在家務農的阮毅,看到家鄉父老由于交通閉塞,守著“一畝三分地”靠天吃飯,過著貧困的生活,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一邊下地干農活,一邊細致觀察致富產業,發現種植蘑菇是個有前景的產業。
“我是從不到1畝的菇棚起步的,沒有資金還向家人借了300元,當年蘑菇豐收就賺了500元。”回憶起創業之初阮毅帶著幾分懷念。嘗到種植食用菌的甜頭后,他更是干勁十足,開始一邊自學各種食用菌栽培知識,一邊到處拜師求教,苦心探索食用菌世界的奧秘。生產和管理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使食用菌生產突飛猛進,阮毅終于闖出一條發展之路。同時,他還毫無保留地將技術傳授給村里的青年,于1995年創辦了古田縣科興食用菌研究所,努力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推廣,帶領鄉親父老共同致富。
1997年,茶樹菇作為食用菌家族中的新成員從江西成功引進,由于茶樹菇營養高、口感好,深受市場的歡迎。然而,由于是新品種,某些技術尚未完全成熟,菇農在種植過程中出現了40%原料筒污染的現象,影響了生產的效益。“菇農的需要就是我的責任所在。”雖然科興食用菌研究所只是一家民營的科研機構,但阮毅把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他每天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反復實驗,短短的幾個月就瘦了好幾斤。
機會總是青睞有心人。臨近春節,阮毅回家看到大家做白粿時往原料里加茶樹灰水。“茶樹灰不是堿性的嗎?而茶樹菇的菌種不也是茶樹上提取的嗎?”一切豁然開朗,他顧不上已臨近年關,馬上跑回實驗室,重新對茶樹菇的培養基進行試驗。突破了關鍵點,阮毅又經過長時間的反復試驗,終于選育成功“古茶2號”茶樹菇品種。該品種具有出菇早,轉潮快,抗逆性強,產量高等優點,迅速在全縣范圍內推廣栽培,使茶樹菇成為古田縣菇農爭相種植的新菌類。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他還堅持把自己的所學撒播到古田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菇農手中。為此,阮毅帶領全所工作人員四方奔走,編寫技術資料,開展技術培訓,建立示范基地,深入田頭菇棚為菇農解決技術難題。多年來,他的足跡踏遍了古田大大小小的菇棚。
“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城西街道吉兆村菇農李仁貴,舉家從外地遷來,看到古田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借錢種植了6萬筒茶樹菇,但由于沒有掌握技術要素,菌筒污染嚴重,李仁貴急得夜夜失眠,經人推薦找到阮毅,他了解后二話不說跟著到菇棚,一頭扎進去分析研究,根據病因進行技術指導,并免費提供“古茶2號”茶樹菇菌種。在他的幫助下,李仁貴當年收入10多萬元,不僅還清了債務,還略有盈余,使他更加熱情地投入到食用菌生產中去。
阮毅不僅是古田菇農心里的“貼心人”,也是省外、乃至國外食用菌從業人員眼中的“熱心專家”。多年來,他帶領的科興研究所為全國各地菇農提供技術培訓、技術咨詢達3萬多人次,免費贈送技術材料3萬多份,為廣大菇農解除茶樹菇、花菇、杏鮑菇等生產中遇到的大量技術難題。2000年,科興食用菌研究所被聯合國“南南合作”組織列為國際食用菌技術培訓實習基地,先后為73個國家430位外籍學員授課,深受外籍學員和省市科技部門領導的好評。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