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黔江城區通往石黃片區的二級公路旁,一大片桑園郁郁蔥蔥,沿著機耕道步行幾分鐘,一座食用菌基地矗立在桑園中央,基地負責人聶明亮忙著指揮工人把剛采摘的食用菌裝箱。
外出務工開闊視野
聶明亮家住黔江區石會鎮關后居委,輟學后曾在黔江一家食用菌加工廠當過學徒,學成后竟沒有干這一行,而是隨著外出務工的潮流,和同鄉人一起前往廣東打工。
在外面打工的日子里,聶明亮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卻沒能攢下太多積蓄。在一次春節回鄉時,他聽家人談起近年來不少人種蘑菇掙了錢。
返鄉創業重拾本行
想到自己的老本行,聶明亮不由得一陣興奮,通過多方調研,他于2009年7月毅然辭去廣東的工作。經多方選址,他在家附近投資創辦一家食用菌種植基地,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在黔江區科協的幫助下,積極探索利用桑枝種植食用菌。
石會鎮是黔江區種桑養蠶第一鎮,每年會剪下大量的桑枝,以往蠶農曬干后,背回家里當柴禾燒。近年來,隨著農村生活方式改變,桑枝剪下后往往被隨地丟棄,對環境和水質造成極大污染。
敢于創新效益大增
聶明亮卻把桑枝當成寶貝,用來制作菌包的主要原材料,以0.2元/斤的價格從蠶農手里收購來,經高溫消毒后,和稻草、棉殼、糠谷、玉米等混合粉碎,其中由桑枝粉碎而成的木屑占40%左右,這便是制作菌包用的培養基。
“一個菌包重6-7斤,使用桑枝的話能節約0.5元,一年下來按10萬袋菌包計算,單項成本就降低了5萬元。”聶明亮介紹。
聶明亮的食用菌每年五六月開始制種,七月就可以采摘,直到第二年四月采摘結束。主要品種有平菇、秀珍菇、香菇、金針菇等,每天能采摘上千斤,在黔江市場上銷路順暢。
組建協會帶頭致富
2014年,在黔江區科協的支持幫助下,聶明亮正式成立桑枝食用菌協會,入會會員50多人。聶明亮以協會為陣地,積極開展桑枝食用菌種植技術研究,加強對會員的技術指導,提高桑園綜合效益,帶動更多蠶農增收。
目前,聶明亮的食用菌基地年產菌30萬斤,年銷售收入75萬元,除去工人工資、土地租金,年純收入都在2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