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齊彩夢)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風起云涌的今天,內蒙古扎蘭屯市以寬松政策營造環境,以市場需求對接項目,引來一大批農民工、大學生返鄉創業。達斡爾民族鄉諾彥拖布村村民王哲就是抓住了這個機遇,實現了他多年以來栽培黑木耳的夙愿。
王哲今年45歲,早在20多年前就看好了黑木耳栽培產業,他先后到呼倫貝爾市、吉林等地專門拜師學藝,經過一年的潛心學習掌握了黑木耳栽培全套技術,他懷揣著“真經”返鄉創業。但是,由于“單兵作戰”,加之黑木耳栽培社會氛圍不濃,本以為可以發家致富的“黑金子”讓他傷了心。無奈之下,他離開家鄉只身一人來到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地成為一名打工仔。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隨著扎蘭屯市黑木耳產業經濟框架的形成,黑木耳栽培在這里如雨后春筍蓬勃展開。“我的技術和政府主導產業合拍,政府還給予資金、政策支持。感覺創業的春天來了!”2013年,王哲被請回家鄉,成為某黑木耳菌廠的技術員。2015年,王哲先后投資30余萬元,建成了自己的菌廠和黑木耳栽培大棚。再次“涉水”鯉魚躍龍門,他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收獲了創業的“黑金子”。
大家攜手奔小康,日子定會越過越好。王哲成功后不忘在貧困線掙扎的鄉親,2016年他帶領7戶貧困農民注冊了達斡爾民族鄉諾彥拖布村王哲黑木耳農民專業合作社,同時注冊了“吉雅庫”商標,積極申請網絡銷售平臺,最終實現線上線下、實體虛擬現代化營銷模式。
問到黑木耳栽培利潤,王哲算了一筆賬:“我的一個標準大棚占地300平方米,種植玉米能產250公斤,收入200多元。而栽培黑木耳,采取吊袋栽培,能掛3萬袋,獲利6萬元左右,可以說是‘寸土’生金。”
“加入了合作社,我們不但能學到黑木耳栽培技術,出工出勞還能賺到幾千元零花錢。王哲為人實在,有技術,懂經營,這樣的人我們愿意跟著干!”合作社社員陶會玲說。
今年,王哲從吉林某食用菌研究所引進黑木耳菌種,栽培春木耳5萬袋,秋季將栽培5萬袋,年收入10萬元左右。他帶領合作社全體社員正在踏上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