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牛雅)從維護城市秩序的城管執法人員,到月銷百萬的蘑菇種銷高手,30歲的范潤登笑著說,能取得今天這般業績,離不開自己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屢挫屢試的不懈韌勁。
范潤登是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青溪鎮松林村人,大學所學的是計算機專業。2009年畢業后考到中山市城管部門,吃起了“皇糧”,轉眼便是四五年。后來,他回到大埔老家,跟隨當地經驗豐富的老農學種蘑菇。
說起辭職回鄉創業的原因,范潤登很坦然:“其實我一直想做生意,起初較迷茫,不知做啥好,在家人游說下去考公務員。但近年創業熱潮涌起,國家政策利好,創業門檻降低,重新點燃了我的夢想。”家人開始很不理解,可范潤登堅定自己的信念。
“蘑菇保健價值高,屬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周期短,兩三個月就可收獲,采摘期持續三四個月,生產過程無須化肥農藥。我是山里人,上手快,所以選擇容易入門的植菇行業。”范潤登表示。經熟人牽線,經驗不足的他結識了福建的蘑菇專業種植師傅。在師傅的技術指導下,他那位于楓朗鎮大埔角村的14個共20多畝的種植大棚里的香菇長得頗為茂盛,初始規模就達10萬個菌棒。看見香菇從菌袋中紛紛探出頭來,范潤登心里別提有多愉悅。
但這種欣慰不久即被擔憂替代。原來,香菇每天采摘不僅費工耗時,而且若不及時銷售,只能積滯爛毀。因為初次種植,缺乏固定客戶和銷售鏈,靠市場零售難以消化,眼看每天大量剩菇白白扔掉,心疼不已的他只好四處打聽,拓展銷售渠道,終于在市區找到一家食用菌批發市場。
然而,由于當年天氣不佳,香菇產量少、品質差,長勢不好,霉病與病蟲危害讓范潤登在那一年虧了不少。范潤登漸漸認識到,技術保障必須跟上。于是,閑暇時他迅速“補課”,買書自學、請教專家、查閱資料,很快掌握了防蟲治病、消毒控溫等系列專業技術。
范潤登逐漸發現,除去物料、人工、運輸等成本,加上受市場價格供求波動的沖擊,鮮菇利潤所剩無幾。“如何實現香菇銷售最大化,成了我日夜冥思的問題,”范潤登談道,“現代人注重養生,崇尚健康飲食,口味需求日漸苛刻,傳統食品難入‘法眼’——必須出鮮招!我日益萌生了做深加工的念頭。”2015年,范潤登敏銳地嗅到商機,跟臺灣廠家合作,采用真空脫水技術,將鮮香菇制成不添加香精、色素和防腐劑,能直接吃的休閑零食,既保留原有營養成分,又具有健康價值,雖然相對其他膨化、油炸食品來說成本高點、售價貴些,但消費者普遍反映很好吃,吃后不“熱氣”不發胖。
2016年5月,范潤登在之前經營的農村合作社基礎上,申請成立了梅州市綠佳源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并注冊“蘑香園”商標,正式進入規模化產銷階段。公司線下市場是珠三角城市,線上市場則面對全國。他的團隊運作的“香菇脆片”在網上微商城特產店反響不錯,成為網民爭相搶購的爆款食品,月銷售額最高時達100萬元。
作為市場上的新產品,為了得到顧客的認可,范潤登在市場推廣上下了苦功。由于一般人都認為香菇僅能做菜,上飯桌,對制成零食直接吃的脆片還不太接受,新品認知度不高,經銷商基于費用高等原因也不樂意推廣。因此前期推廣遭遇了“冰川期”,范潤登親自帶隊“破冰”,到商城、超市門口擺攤推廣,一個個地向客戶推介產品,給消費者免費試吃。由于推廣資金不足,最困難的時候,范潤登還將自己在大埔的房子拿去抵押貸款,以緩燃眉之急。
“一個富人有十個窮親他不算富,要帶動家鄉人一起富起來,才是真正的富。”范潤登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想法。作為梅州市農業龍頭企業,他的公司生產的香菇脆片在為自己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也帶動了菇園周邊富余勞動力就業。
“創業關鍵要轉變思維,勇于創新。和珠三角等發達地區比起來,我們在農產品深加工方面較為欠缺,產品附加值不高。經過深加工,普通產品也能打造出自家獨有的金字招牌。”范潤登的一席話令人回味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