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陜西省西華村的木耳培育基地,有28棟塑料大棚,十多名村民正提著桶采摘木耳。
食用菌產業園中的貧困戶務工代表丁繼貴介紹到,“在‘三帶四聯 ’的政策幫助下,通過種植木耳,我現在不僅能賺取70元一天的務工費,年底還有4000元的固定分紅,每年還有兩畝地600元的流轉土地租金,年均收入達到2.4萬元。”那么,這些錢究竟是怎么來的呢?“三帶四聯”模式又是如何實施的呢?
自今年開始,西華村與秦綠食品有限公司依托“三帶四聯”的脫貧攻堅政策,加之自然條件適宜木耳種植,于是與西華村群眾聯結成穩定利益關系,先后流轉土地230畝,建設高端食用菌產業園。在聯股方面,公司代聯西華村80戶貧困戶入股400萬元,每年按8%的固定比例分紅,每年分紅資金達32萬元,每戶貧困戶每年凈收益4000元。在聯業方面,公司吸納62名勞動力,從事木耳管護、采摘、分揀等工作,每個勞動力每月可在家門口增收2000元左右。在聯產方面,公司流轉土地230畝,每畝每年300元,以此帶動農戶增收。
對于管理相對成熟,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產業的貧困戶,企業將提供菌種和技術指導,并且對產品進行保底回收,貧困戶除分紅之外還能賺取利潤。秦綠公司總經理余之超介紹:“只要將菌袋管理好,半個月就能出木耳,在此之后就是兩個半月的采摘期,這是一個短平快的過程,幾乎沒有什么風險”。 目前,該項目建設分為兩期,一期已投資150萬元,建成標準化掛袋示范大棚36棟。二期正籌建年產1000萬袋的菌種廠一個和標準化大棚三百棟,菌場可以解決長期就業200人,大棚季節性用工1500人,可帶動1000余戶貧困戶脫貧。
鎮安縣委書記李波說,鎮安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革命老區縣,也是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村96個、貧困人口2.05萬戶6.18萬人,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采取超常規的手段,必須彎中取直走新路。從去年6月開始,鎮安縣先后組織各級干部兩次到貴州六盤水考察,借鑒貴州“三變”改革經驗,立足縣情實際,創新提出了“三帶四聯”的脫貧思路。
據了解,所謂“三帶”就是大戶帶、企業帶、“三社” 帶(即:供銷社、信用社、專業合作社);所謂“四聯”就是聯產、聯業、聯股、聯營。把貧困戶牢牢的捆綁在經濟組織上,讓貧困戶土地流轉得租金、基地就業得薪金、資金扶持得股金,實現多渠道增收。
截至目前,通過推進“三帶四聯”,鎮安縣不僅解決了產業培育期內貧困群眾穩定收入、穩定脫貧問題,而且破解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融資難題,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與此同時,該模式有效的利用了農村閑散資源,徹底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空殼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