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興城市華山街道四合村的玄宇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內大棚內,一個個擺放整齊的菌包頂端鉆出鮮嫩的靈芝,如一朵朵鑲著白邊的花傘,空氣中散發出陣陣清香。馬世宇一邊忙著打理棚內新種植的靈芝,一邊為前來參觀的客人介紹靈芝的生長特性。
馬世宇,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青年人,從事食用菌產業發展27年,他自修大學、培訓生產農戶、籌資科技攻關,完成一個個產業實體,不斷發揮食用菌產業優勢,不斷服務于鄉村發展和鄉村振興。他灑在創業路上的汗水滋潤著走過的每寸土地,并結出最美的蘑菇之花;他鼓勵和帶動創業者成千上萬,他科教興農的故事被許多人熟知。
自謀創業路 選擇食用菌
1986年,馬世宇高中畢業,他毅然選擇了布滿荊棘、充滿挑戰的創業之路。在選擇項目時,他對當地自然資源進行全面考察,認為興城是個沿海旅游城市,市場上海產品居多,而缺少山珍品,如果能生產出鮮蘑,不僅能充實市場,豐富菜籃子,還能給人們提供營養保健的生物食品。對此,他下決心在興城開創蘑菇產業。
“我是在十分艱難和貧困的條件下起步的,為學習掌握蘑菇生產技術,我花光家中僅有的200元錢,買回一堆食用菌書籍反復學習鉆研,之后又求親靠友籌集4000元錢,購置了簡單的設備、2500公斤原料和一座60平方米的大棚,開始種植食用菌。”馬世宇說,5個月的探索過程中一棵蘑菇也沒長出來,他含著淚水把一袋袋變酸變臭的培養料扔掉。
面對失敗,馬世宇的父親找來全家人說服他不讓再干了,為了阻止他繼續干還砸碎了接種箱。但馬世宇一直沒有灰心,再一次鼓足勇氣,頂著家庭和社會的壓力,繼續探索食用菌成功的奧秘。父親一氣之下帶著母親回老家了。
面對家人的不理解,外人冷嘲熱諷,馬世宇一時間內外交困,壓力重重。“我耐心勸服愛人,又通過朋友四下籌集了3000元錢,開始了再次生產實踐。”馬世宇說,當時正處炎熱的盛夏,他不顧蚊蟲的叮咬,日夜守候在潮濕悶熱的大棚里,觀察記錄每一個細節,由于長時間的潮濕,渾身起滿了濕疹,鉆心痛癢,醫生勸他換一換環境,為了查找原因,他全然不顧,堅持守候在大棚內,這期間,他做了十幾萬字的筆記,攻讀了幾十本食用菌專業書籍,自拍了2000多張具有參考價值的照片。問題找到后,生產十分順利,棚內鮮蘑如雨后春筍般生長出來。
大膽闖市場 成為萬元戶
為了生產,馬世宇和愛人精打細算,他們僅用了17元錢度過了1990年的春節。“鮮蘑成熟后,我用手推車運到市場上,百姓對于冬季有鮮蘑很奇怪,都懷疑是不是有毒,誰也不買,沒有辦法,我又推回家,把鮮蘑送給附近的鄰居,分給大家吃。”馬世宇說,后來才知道鄰居也是沒有一家敢吃,都偷偷把蘑菇都扔到了壕溝和垃圾堆里。
為了解除人們的誤解,馬世宇印制了宣傳單,自制了宣傳板,頂著烈日,冒著風雨,在街頭、市場、海會、大集上進行廣泛宣傳,讓人們了解食用菌是一種綠色、營養、健康的蔬菜,逐漸購買的人越來越多,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當年就收入1萬多元,不僅還清了債務,擺脫了貧困,還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萬元戶。
拓寬致富路 免費辦培訓
隨著食用菌生產的成功,前來找馬世宇求教和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大多是來自山區的農民,后來又增加了城里的下崗職工,馬世宇決心用自己學到的技術幫助他們脫貧致富。他有求必應,不管路遠、路近,城市、農村,騎著自行車一家一戶地去指導,幫助他們拌料栽培,出菇管理,有時去邊遠山區,扛著或推著自行車翻山越嶺,一天要往返幾十里路,無償為群眾傳授技術。“一次去興城市聞家鄉白廟子村指導,由于路遠,晚上10點還在途中,半路上遇到兩輛汽車錯車,我為了躲車,連人帶自行車撞在了路邊飯店的牌子上,當時上牙就磕碎了3顆,滿嘴是血,到家已是半夜了。”馬世宇說,一年多的時間,他下鄉指導60多次,行程上千里,幫助100多戶農民安全進入生產并有了可觀的收入。
由于不收學費,前來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從1991年到現在每月都沒有間斷過。為了更好地幫助和服務農戶,在興城工商局的支持下,馬世宇創辦了當時遼西地區唯一的食用菌繁育總站;在中國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的幫助下,引設了中國農函大食用菌培訓基地;在興城市科協的支持下,創立了興城市農民食用菌專業技術研究會。
通過免費培訓,減輕了農民學習負擔,農戶通過7天學習,掌握了生產場所選擇、生產原料處理、栽培與生產管理等操作,增加了農戶學習和生產積極性,到1996年在興城市就發展蘑菇村12個,其中興城市元臺子鄉砟山村是當時東北三省最大的蘑菇村,有生產戶上百戶,帶動全鄉上千戶,年產食用菌3000多噸,遠銷北京、河北、大連、吉林、黑龍江等地,每天都有二十幾輛車在鄉村回收銷售。
在興城,食用菌生產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發展成產業,馬世宇把產業融入了社會發展,承接了多項社會培訓。20多年來他已累計培訓1.54萬人,免收培訓費600余萬元,帶動葫蘆島市周邊農戶6600余戶,年產食用菌3.4萬噸。
科研勇探索 研發新成果
馬世宇在帶動農戶生產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從不同方面影響農戶的生產效益和產品質量,為了一一解決,馬世宇自籌經費搞科研。自1992年以來,他累計投入科技經費380萬元,攻克各項科研課題44項,有7項通過省科技部門鑒定,有4項通過市科技部門鑒定,制定了29項企業標準,制定省地方標準1項,馴化優良品種22個,經省種子局備案2個,完成生產和加工發明專利17項,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和質量、環境、健康、食品安全四項管理體系認證。靈芝培育技術獲省金獎和國家優秀項目,食用菌立體綜合栽培技術獲市科技成果一等獎。
馬世宇把研發的科研成果無償傳授給農戶,其中,平菇立體栽培、滑菇無床架栽培、樹下食用菌生產、富硒產品生產等科研項目都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在全市,每年為農戶減少生產投資600余萬元,增加產值1400多萬元。馬世宇自2002年利用15年的時間研究利用農作物秸稈栽培各種食用菌獲得了多項突破,選育出12個食用菌品種適用于秸稈栽培,成功研發出木耳、靈芝、滑菇等木腐菌直接應用秸稈進行栽培,實現了木腐菌草腐化的科研成果,相關技術通過了葫蘆島市科技局的鑒定。目前全市每年食用菌生產投料4萬余噸,應用秸稈生產比例占90%以上,為秸稈綜合利用開辟了新渠道。
幫扶貧困戶 無償建基地
興城市華山街道位于興城西北山區,人多地少,人均土地不足4分,當地群眾因缺項目、少資金,居民貧困人口較多。2006年,馬世宇投資1830萬元建造167棟大棚,無償提供給農戶使用。還組建了食用菌合作社,通過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統一回收、統一銷售的方式服務貧困山區的農戶,帶動當地農戶236戶,年產食用菌6000噸,產值4200萬元,戶均增收3.2萬元,為山區貧困農戶開辟了致富渠道。
馬世宇的扶貧義舉得到興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原有扶貧的基礎上,馬世宇的公司被興城市委、市政府推選為華山街道駐村扶貧單位后,他信心百倍,于2015年再次籌資3300萬元,建設134棟占地460畝的高標準大棚扶貧基地,現已投入生產,2017年實現了精準扶貧300戶,年產食用菌8000噸,產值4800萬元,戶均增收1.5萬元至2萬元的目標。
2017年,馬世宇的公司完成了食用菌產品由綠色食品向有機食品的認證升級;完成了企業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OHSAS 18001職業健康體系、ISO 22000食品安全四項認證;秸稈食用菌年產6000噸項目榮獲遼寧省科技進步獎;《食用菌產業運營管理規范》被列入國家標準;華山鎮食用菌精準扶貧被國家質檢總局國標委評選為全國12家精準扶貧典型案例第七家,已上報國務院扶貧辦;他創辦的企業玄宇公司被評為國家林業產業龍頭企業。
馬世宇,正用農民最樸實的作風不斷完成他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