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第二屆農村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的賽場上,甘孜州雅江縣食用菌技術開發協會技術總監周會祥是為數不多的外省選手之一。他從千里之外的河北來到川西高原,用自己的技術助力藏區產業發展,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脫貧攻堅特別獎”。
最近,他又出現在甘孜州首屆農村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的賽場上。“高原是天然的冰箱,環境、材料都是世界頂級的,而食用菌的育種溫度在5~20℃之間,當地地理、水質等優勢創造出了優質的食用菌,是別的產區無法競爭的。”眼前這個又黑又瘦的漢子,說起食用菌來滔滔不絕。
土專家遇上高原產業
“我是自學成才的土專家!”說起自己的成長經歷,周會祥樂呵呵地笑道。20世紀80年代初,初中畢業的周會祥追隨父輩的腳步走上種地之路,不過卻不甘心一輩子種地。于是,他參加了農廣校的自學課程,學到了不少技術。三年后,他開始研究大豆育種,一邊研究一邊學習,并自己摸索出了食用菌菌種培殖方法。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河北省平泉縣農科所招入從事育種工作。1989年,周會祥開始從事大豆、玉米野生物種的品種馴化及食用菌栽培,同時在試驗田里套種姬菇,當年試驗田畝收入超萬元。1992年,他以庭院經濟模式在當地引種滑子菇,進行層架盤式栽培,當年試種的每個庭院產值達8萬元,這讓周會祥在當地聲名鵲起。
201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周會祥結識了在雅江縣做食用菌開發的甘孜州日基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文,聽說當地希望依托“中國松茸之鄉”名片發展食用菌產業,打造食用菌種植大縣。在雅江縣科技局和陳文的盛情邀請下,2016年,52歲的周會祥加入陳文的公司并擔任產業部部長,同時擔任雅江縣食用菌技術開發協會技術總監及雅江松茸產業園區技術顧問,助力雅江縣食用菌產業發展。
從沒到過高原的周會祥踏上了雅江,首先要克服的便是高原反應,“剛來的時候頭疼、氣喘得很,走兩步就累得不行,我都琢磨到底是來創業來了,還是送命來了。不過我既然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必須要做出成績。”周會祥說,嚴重的高原反應過了半個多月才適應。
雅江縣是野生菌出產大縣,但在食用菌種植方面卻剛剛起步,連種植模式都還停留在傳統的“盤式”種植方法,出菇率極低。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周會祥以廢舊木屑為材料,在當地推廣“菌棒栽培模式”和立體栽培方法,提高單位產量面積。當年公司示范帶動農戶65戶,戶均年收入達到2.5萬元。周會祥說,他計劃用5至8年時間,讓當地產業有巨大提升。
同時,公司還建起了菌包廠,統一制菌包,統一發放菌包,統一提供技術,統一回收,統一標準,統一品牌銷售,聯動100戶貧困戶種植食用菌,同時提供崗前培訓。
“剛開始,聽說菌種廠種的蘑菇幾天就可以采收上千斤,以為是在吹牛。通過技術人員的耐心講解,逐漸打消了我的疑慮。他們提供技術讓我試種,我便搭建了一個100平方米的大棚,采菇一季就賺了3萬多元,而且不受天氣影響,也不愁銷路,做夢都沒想過能遇到這么好的事。”當地村民扎西汪堆說,以前種地一畝的收入只有1000多元,遇上不好的年景收入更少,現在改種蘑菇,收入非??捎^。
讓菇農學知識懂技術
食用菌的栽培是個技術活,需要有一定的知識,藏區農戶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的連漢語都不會說,更不認識漢字,要把他們培養成懂技術的工人,難度可想而知。于是,周會祥積極對農戶進行培訓,從最簡單的識字開始,再到生產方式和技術,他都手把手地教。
雅江縣八角樓鄉日基村28歲的四郎翁姆由于幼時家貧只讀了幾天書就輟學了。“不過這個姑娘特別勤勞,人也挺機靈的。”周會祥介紹說。“想干活就得學習哦,一天學10個字。”周會祥對姑娘說,四郎翁姆點點頭。于是,周會祥當起了四郎翁姆的老師,每天教她10個字?;丶疫€有作業,第二天得測驗,不合格還得補習。四郎翁姆的丈夫打趣地說,“從來沒見她這么認真地學習過。”如今,已在公司上班半年的四郎翁姆已基本識字,進實驗室也能認識各種材料和配方了,還知道各種配方的比例了,基本上能獨立操作了。“不學習就沒法在公司工作。”四郎翁姆認真地說。
四郎翁姆口中的公司便是周會祥所在的甘孜州日基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而周會祥的“學生”也不只四郎翁姆一個。幾乎每個月他都會開展培訓,從對當地群眾定點集中授課,到農牧干部和菇農下鄉集中培訓,再到分散下鄉到每家每戶指導。目前,已培訓上千人次,培養產業工人和技術骨干300余人。
助更多群眾富起來
在周會祥的幫助下,當地以“公司+合作社”模式,在7個村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全縣成立了聯營合作社,聯系30個貧困村,553戶貧困戶,涉及貧困人口2570人,惠及人口19543人。今年9月30日,合作社分紅120萬元,“今年每戶分紅大約有3萬元,目前我們帶動的大多是貧困戶,打算逐步擴大范圍,以食用菌帶動雅江縣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周會祥說。
9月的川西高原秋風瑟瑟,松茸銷售的旺季剛剛結束,菇農們又忙活起了食用菌的栽培。“過去我們采摘的松茸,都是誰來買就賣給誰,每公斤大約80~120元,今年統一賣給了公司,公司收購價是每公斤180元。今年是松茸的大年(產量高的年份),按以往的經驗價格應該要低一些,沒想到比小年(產量低的年份)售價還高,我家今年在采摘松茸方面的收入就比往年增加了4萬元。”日基村村民拉姆開心地說。拉姆告訴記者,以往過了松茸銷售季節后自己基本上就沒什么事做了,只能到縣城做零工,收入也不穩定。不過,今年村里建起了食用菌產業園,她到產業園上班,每天有120元的工資。“算下來,今年收入可不少呢!”拉姆開心地說。
在日基村的食用菌產業園區內,記者看到,不少像拉姆一樣的當地村民正在加工流水線上全神貫注地進行食用菌栽培。大家穿著防護服,菌棒通過傳送帶源源不斷地傳輸,工人們眼明手快地在菌棒孔里種植菌種。
八角樓鄉帕姆嶺村村民帕塔志瑪是熟練工了,在公司工作已經一年多了,經過9個月的培訓后,她實現了由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華麗轉身。“以前不熟練的時候,一天只能種3000多袋,現在可以種9000多袋了,一天的收入有100元。”帕塔志瑪兩個孩子還在上學,一年的開支要兩三萬元。過去她們家的經濟來源主要靠挖蟲草和采松茸,還要受氣候和市場的影響,微薄的收入供養兩個孩子讀書感到力不從心。如今,她和丈夫都在公司工作,丈夫在粉碎組(將木材磨成粉末),夫妻倆一個月有7000多元的收入。在蟲草季節,公司還要放蟲草假,工人們可以上山挖蟲草,這樣一來,家里的經濟收入是以前的好幾倍。
用技術擦亮高原特產品牌
雖然是土專家出生,但做產業的周會祥也不忘做科研。“高原有天然的優勢,是食用菌的保育園,高原產品應該走高端化、品牌化路線,用深加工增加附加值,讓高原產業發展起來。”周會祥說。
在幫助菇農發展產業的同時,他還忙著做野生品種的馴化。“野生品種有很多優勢,作物中最寶貴的就是野生基因,它們保持了品種特有的優勢。我們現在雅江建松茸博物館,就是為了留住野生基因。”周會祥說,把基因純化以后注冊,這是國家工程,也是關系子孫后代的工程,基因是不能丟的。
周會祥介紹,現在他已經做了6個野生品種的馴化,包括高原木耳、香菇、猴頭菇等,今年馴化后的猴頭菇已經產菇了。“我目前正在做高原靈芝的野生馴化,已經把菌種弄出來了,明年就能栽培了。”周會祥告訴記者,“我們目前正在規劃建設食用菌科研中心,建立藏區第一個食用菌基因庫,整合多年的食用菌科研經驗,在高原形成獨特的種植模式,力爭把高原特產品牌擦亮。”
帶動全州食用菌產業發展
“我種食用菌幾十年了,是有情懷的,到這邊后看見這里得天獨厚的條件,加之群眾渴望發家致富的期盼,就想用自己的技術幫助他們。”在周會祥看來,食用菌是朝陽產業,產業鏈長能拉動就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是能帶動一方發展的大產業。
周會祥介紹,目前公司計劃依托雅江縣“中國松茸之鄉”名片,構建“一場、一廠、一館、兩園、四中心”的中國松茸產業園,通過食用菌產業帶動,形成“三產”聯動、產旅結合的綜合小城鎮。為居民創造優美的生活環境,增加致富機會,提高生活質量和水平。
在雅江縣探索出了成功模式,周會祥還打算把這種模式推廣到更多的地方。今年,他與新龍縣初步建立了合作關系,計劃以雅江縣為平臺,輻射全州,帶動甘孜州食用菌產業發展,讓甘孜食用菌享譽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