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英,從一個年薪近20萬元的白領,到種植食用菌的行家里手,返鄉創業的龔英是村民們眼中的明星。38歲的龔英是土生土長的黃角村人,通過學習,成為了一名信息系統工程師,在北京一家網絡信息技術公司任職,年薪近20萬元。在村民們看來,龔英是黃角村飛出的“金鳳凰”。
但是2013年,龔英辭職回到老家,搞起了食用菌種植。這讓村民們百思不得其解,都說這只“金鳳凰”腦袋缺了根筋,放著好日子不過非得來找苦吃。龔英回到家鄉,看見到處都堆滿了秸稈和玉米芯,大家卻不知道怎么利用,簡直太可惜了。龔英說,村民們思想不解放,守著“寶貝”無法致富,讓她很是感慨。但說一千道一萬,村民們要看的是實效。為了證明秸稈也能變廢為寶,她決定親自“示范”。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她流轉了30畝坡地,修建了廠房、加工房、滅菌房和6個出菇大棚,并成立了專合社,帶動周邊150戶農戶種蘑菇、蔬菜,養跑山雞。在龔英看來,市場銷售最關鍵。除了負責食用菌種植技術,關注每一個生產流程外,龔英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長,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宣傳和銷售。
2016年,龔英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各類食用菌、跑山雞、蔬菜,實現銷售收入536萬元。今年上半年銷售額就達到270萬元。與此同時,她還和綿陽一家蔬菜配送中心達成合作關系,進行基地直供直銷,年銷售額可實現100多萬元。龔英采用循環的方式種植食用菌,原材料主要來自當地農戶廢棄的秸稈。2016年,她收購玉米芯1100余噸,黃豆、麥草等秸稈近300噸。“沒想到我也能掙到錢,擺脫貧困戶的帽子!”常年在合作社食用菌基地務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張臺兵告訴筆者,多年來他被病魔折磨,一直和父親住在一起,年收入不到2000元,如今在蘑菇基地打工,一天有70元的收入,一個旺季下來就有4000多元,日子是越來越好過了。
龔英說,合作社成立至今,每年解決本村和周邊貧困戶就業60余人,其中貧困戶長期就業崗位5個。龔英表示,下一步,合作社將通過電子商務+循環生態農業的模式,帶動當地農戶就業、增收人數到800戶,產業帶動幫扶貧困家庭10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