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丁倫保作為安徽省唯一一個全國助殘先進集體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習近平總書記面帶笑容,向丁倫保所在的人群走來,當他們的手握在一起時,這對丁倫保來說,是對過往的肯定,更是對未來的激勵。
自1981年,丁倫保開始了他的蘑菇事業,一路走來,他經受了無數挫折和坎坷。
創業之初,丁倫保還是個毛頭小子,憑著一股子沖勁兒,他一頭扎進了蘑菇產業,走南闖北學習栽培技術,原本對未來滿腹憧憬,沒想到現實給了他一記響亮的巴掌——種出的第一批蘑菇因為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成為滯銷品,只能全部倒掉。眼睜睜看著近5000斤的蘑菇被銷毀,丁倫保的心像被刀扎一樣痛。
然而,越來越多的挫折接踵而至。上世紀90年代,丁倫保借錢組建了天都公司種靈芝,沒想到兩年多沒有效益,公司虧損了十幾萬元,欠債還不上,四面楚歌的丁倫保一籌莫展。緊接著,他辛辛苦苦種下10個大棚的秀珍菇,在一夜之間菌袋被全部污染,他又虧損了20多萬,這對他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現實并不仁慈。挫折過后的丁倫保調整經營思路,尋找失敗原因,加強技術攻關,終于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緊蹙的眉頭剛剛舒展開來,然而,他又接連遭受雪災、火災和安全事故,虧損和巨額賠償成為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一病不起,卻沒錢醫治,躺在家中奄奄一息,家人甚至都在商量如何辦理他的后事。
原肥西縣農委主任徐平的到來,讓丁倫保的生活撥云見日。徐主任不僅及時把丁倫保送到醫院搶救治療,還幫助他制定走出困境的方案。在醫院的那段日子里,丁倫保雖然躺在病床上,但他的腦子每天都在高速運轉,終于找到了事業一再受挫的根源。痊愈之后,丁倫保再一次踏上征程,迎接命運的挑戰,這一次,成功擁抱了他。
蘑菇有了銷量,企業有了收益,丁倫保的日子也有了色彩,但這些改變并沒有成為他安于現狀的借口。
相反,他“變本加厲”地沉迷于食用菌培育技術的研究中來。偌大的食用菌種植棚內,每天都晃動著他消瘦的身影,一年365天,他幾乎天天扎根在田間地頭,用心觀察著一株株小蘑菇從種植到出菌再到成熟。日復一日的沉淀,成就了丁倫保食用菌專家的身份。
如今,在食用菌栽培技術上,丁倫保研究攻克20余項技術難題,擁有“一種以稻谷為原料栽培種培養基”等50多項發明,開展“蠶蛹草”、“桑枝木耳”、“茶渣種菇”、“利用各種秸稈栽培珍稀食用菌”等6項技術研究,特別是他研究出的“長稻草秸稈立體栽培”和“露天大田栽培幸福菇”兩項技術,已達到國家領先水平,為推進食用菌發展和減輕秸稈焚燒做出了特殊貢獻。
聲名遠播的同時,丁倫保也承擔起了更多的責任。2016年,丁倫保將他精心研究8年之久的特大靈芝捐獻給市慈善總會,靈芝承載著他的愛心,為慈心善愛的汪洋大海注入一彎清流。此外,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向他討教食用菌栽培技術,丁倫保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蘑菇種植可以帶來更深遠的意義。
熬過了貧窮,丁倫保對窮人的無助更加感同身受。“為助殘扶貧奉獻一份力量”,丁倫保毫不猶豫地將這個沉甸甸的擔子放在了自己肩上。
為此,他選擇“協會+合作社+基地+特困戶”的發展模式,狠抓食用菌基地建設,在全國尤其是貧困地區相繼建立多個食用菌生產基地,如宿松縣隘口鄉、望江縣長嶺鎮板橋村、石臺縣仙寓鎮奇峰村等,指導特困戶、殘疾人發展食用菌生產,搭建創業、就業平臺。小小的蘑菇把脫貧的希望播撒到了更遠的地方,越來越多的窮人在他的帶領下,看到了致富的苗頭。
或許,命運是在考驗他。2010年的一天,在給農民培訓食用菌栽培技術的返程中,丁倫保不幸遭遇車禍,左臂落下終身殘疾。當身邊的人都為他惋惜的時候,丁倫保卻更加體會到了殘疾人的不易,面對親人朋友的不解,丁倫保重整旗鼓,毅然決然走向了扶貧一線。
據肥西縣花崗鎮建新村的殘疾人周迎春說:“不把蘑菇種好,我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丁倫保。”幾年前,丁倫保在走訪中,了解到周迎春生活異常艱辛,他主動上門為其送去菌種,并教授種植技術,2018年,周迎春僅蘑菇種植一項就增收8萬元,被評為“肥西縣殘疾人自強模范”。
除此之外,丁倫保還成立了蘑菇種植培訓學校,把田間地頭變成課堂,讓學生們走進大棚,更加直觀地感受蘑菇的生長。針對殘疾人學員這個特殊的群體,丁倫保傾注了更多的心血,他針對學員們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做培訓方法,讓無形的蘑菇種植技術變成有形的致富武器,被學員扎扎實實握在手里。
跟隨“一帶一路”的腳步,近兩年,丁倫保還前往埃塞俄比亞、津巴布韋、俄羅斯等國家培訓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育專業技術人才,建立研究機構和生產基地,當看到自己培育的蘑菇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生長,為更多農民帶去財富和希望的時候,丁倫保的心里充滿了勃勃生機,慈善的溫暖也蔓延到了更遠的地方。